唐子來介紹說,盡管所有的實體展示案例都有原型,但這些案例都經過了“適應性設計修改”,不是簡單的一比一復制。各個案例采用的生態和節能技術要適應上海的特定氣候條件,確保能夠發揮最大功效;各個案例的形態和尺度要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使之形成有機整體;大部分參展案例已經建成多年,有必要進行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設計方案要滿足中國和上海的相關設計規范,特別是消防和抗震的要求;設計修改要保持案例原型的基本功能特征,并適應世博會期間的展示功能要求并兼顧世博會以后的持續使用功能。
本刊記者從世博園區浦西企業館片區向東進入全球城市廣場,“城市最佳實踐區”內,一側是由南市發電廠主廠房改造而成的主題分館——城市·未來館,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布展和最后的清理工作。向北經過林蔭步道和過街天橋,兩側是由以保留廠房的改造為主,并嵌入個別新的建筑而形成的四組系列展館,集中了展館展示案例,展館內,有些城市案例的布展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再向北,作為實體展示方式的建筑物、開放空間、交通方式和街道設施等建成環境元素被整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模擬街區。
零碳館建材全部來自中國
經過了“適應性設計修改”的實體展示案例,集中了在城市建筑節能、低碳領域來自全球的智慧和創意。
“漢堡之家”,案例的原型是位于德國漢堡的“港口城”項目,是在建的生態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區,也是歐洲最大的城區重建項目之一。在“城市最佳實踐區”,“漢堡之家”被重新設計成了“抽屜”外形,可通過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的使用,實現建筑能源供應的自給自足和零廢氣排放,結合上海的氣候特點,創造出相對隔離的空間,無需采用任何取暖設備或空調就能保持舒適的室內溫度和環境,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溫。
“漢堡之家”旁邊,展示了一幢來自法國阿爾薩斯的水幕太陽能建筑,這幢建筑擁有一面由電腦控制的太陽能墻面,墻面的角度能夠根據上海不同季節的太陽高度進行調節,從而讓單位面積吸收太陽能的效率最高。傾斜的墻面與一旁的成都微縮版活水公園的景觀融為一體。
倫敦零碳館,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首個零碳社區貝丁頓零碳社區。“這是低收入住宅區,但是在節能和環保方面做了很多創新。”唐子來說。上海世博會的倫敦零碳館,運用了英國貝丁頓零能耗體系的核心理念和關鍵技術,暖通需求由太陽能風力驅動的吸收式制冷風帽系統和江水源公共系統供給,電力則通過建筑附加的太陽能發電板和生物能熱電聯產生并滿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為參觀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適體驗。
唐子來說:“一個城市的碳排放有三個來源,工業、建筑和交通。每個國家發展階段不一樣,碳排放的構成也不一樣。發達國家碳排放比重大的是交通,而建筑節能功效比較好;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階段,耗能產業主導,排放最多的是工業,其次是建筑和交通。在零碳館案例中,建筑材料100%來自中國,這是要表達什么意思呢?第一,低碳建筑并不是那么昂貴的;第二,低碳建筑用中國材料可以做,在中國本土可以推廣。”
零碳館旁邊展示的是馬德里“竹屋”和“空氣樹”。這是一個社會住宅的創新試驗,“竹屋”使用的是竹子幕墻,既可以遮陽又能夠通風,竹子是速生材,能夠滿足大量需求。“竹子幕墻讓建筑‘活’了起來,每家每戶開窗的時間、形式不一樣,建筑物的立面是每家每戶在某一個時間點偶然形成的,真是變化無窮。”
唐子來坦言:“城市建成環境的發展模式往往是固化的,一旦建成,很難改變。中國城市的建筑能耗與同等氣候條件的發達國家相比,要高出2~3倍。我國處于一個資源約束非常剛性的發展背景下,必須采取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路徑,必須這樣做,沒有退路。在全球化時代,既有國際市場和外來投資的機遇,同時也受到全球發展環境的制約,現在中國的城市化,已經不具備當時發達國家粗放式的發展環境了。”
“雖然很多新型建筑材料都是國外運過來的,但這些實體展示案例,都不是豪華建筑,建筑的技術也基本成熟了,是可以在中國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