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東盟和中日韓(簡稱“10+3”)財長會議在日本京都國際會議會館舉行,會議集中討論了東亞區域宏觀經濟形勢和加強東亞財金合作議題。新華社記者劉浩遠攝
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也是東亞10+3(東盟與中日韓)合作10周年。兩件大事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金融危機催生了東亞10+3合作機制,東亞合作也自然而然地始于金融領域。迄今為止,雖然東亞金融合作離“一體化”還有距離,但確是東亞合作中最有成果的領域。從2000年5月的“清邁倡議”,到2007年5月東亞13國財長會議決定建立共同“外匯儲備庫”,東亞金融合作正在穩步推進。
就實質而言,“外匯儲備庫”是“清邁倡議”多邊化的一種形式,即把“清邁倡議”框架下現有的各個雙邊貨幣協議升級為一個單一的協議,建立公共外匯儲備,共同防范嚴重金融風險。也就是說,一旦金融災難發生,東亞各國便可動用公共外匯儲備實行自救。
10年前的金融危機,讓許多東亞國家飽嘗苦水。由于沒有區域合作機制,無法自救,一些受災國只好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被迫接受極為苛刻的條件。一些受災國背上沉重債務,一度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東亞“外匯儲備庫”的籌建,就是要避免這種慘狀的重演,標志著東亞金融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東亞金融合作的進展,是東亞各國區域合作意識逐漸加強的反映,將進一步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按照歐洲等地區的經驗,經濟一體化通常是從貿易領域開始,而作為高級階段的貨幣一體化,則在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后期才會出現。但在東亞,“東亞自由貿易區”雖已提出多年,但缺乏實質性行動。相反,難度較大的貨幣和金融一體化,現在卻結出了初步的果實,金融合作走到了貿易合作的前面。這是東亞一體化進程不同于歐洲和其他地區一體化進程的突出之處。
歐洲一體化的經驗告訴我們,培養區域意識,認識區域利益,是一體化成功的重要保障。各國必須從地區的共同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各自狹隘的民族利益出發,推動區域一體化,才能使其成功,并從中分享自己的那份利益。從東亞的情況來看,金融領域是各國共同利益最多、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地方。東亞各國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那場危機的沖擊,認識到各國的金融安全離不開整個區域的金融安全,一國財力再大,靠自己單打獨斗,也斗不過區域性金融危機。只有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才能戰勝危機。
東亞有著天然的經濟一體化條件: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和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還有一大批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和富有潛力的發展中經濟體;東亞有世界罕見的階梯型國際分工體系,經濟互補性非常突出。然而,盡管條件優越,東亞經濟一體化卻步履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區域意識。培育區域意識,需要時間,需要相互諒解,需要以區域利益為重。東亞在金融領域業已取得的成就,無疑是樹立、涵養區域意識,進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向前發展的良好開端。 (中國社科院APEC與東亞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陸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