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提要
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拓展,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增多,給部隊訓練、管理等諸多方面帶來不少沖擊。面對新挑戰,軍隊如何擔當起歷史重任,盡快適應新的使命要求?成都軍區某集團軍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官兵,用一流的工作業績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們的成功實踐為全軍部隊履行新使命、鍛造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胡君華)
2月26日,成都軍區某集團軍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官兵凱旋歸建。他們通過維和戰場的洗禮和實戰的摔打,不僅收獲了豐碩的戰果,還有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實戰經驗和新的思維觀念。
10個工作日就拿到戰場“通行證”
2007年9月3日,某集團軍維和工兵營官兵到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區剛剛站住腳,一道非過不可的“坎”就擋在了面前:國際標準作業程序資質認證考核合格,才能獲得執行維和任務作業的資格。按以往多個國家的情況看,大約需要60天才能完成培訓考核。這對中國營來說,無疑是一道如何從訓練場走向戰場的考題。
翻開中國營的訓練表:模塊化編組訓練、作業小組要素演練、陸地導航應用等等,和以往相比,這張訓練表已變得面目全非。訓練全部以實戰為背景,單兵著重提高適應戰場的綜合能力素質;戰斗小組注重強化作戰要素間如何形成最佳組合、最優配置下的作戰能力。要拿到走上戰場的“通行證”,組訓方式和戰斗力標準必須和實戰接軌。
傳統的訓練觀念、組訓方式在這里同樣發生了很大變化。由組長、副組長、監督員、作業手、醫生、護士、駕駛員及兩條掃雷犬組成的作業組,每個人的專業和分工各異。訓練中,他們注重的是這些作戰單元在執行作戰任務中,能否靈活機動地實現作戰要素集成,形成最佳組合、最優配置能力,變“指頭”為“拳頭”。組長陶國慶說:“走進訓練場就走進了戰場,按以往的老套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雷場的態勢和出現的情況都是隨機而定,不是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練就雷場靈活處置能力。”
進駐任務區第10天,中國營申請并通過了資質認證考核,成為聯黎部隊歷史上拿到戰場“通行證”時間最短、效率最高的部隊。但“通行證”不是“終身制”,聯黎指揮部三天兩頭都要隨機抽考,稍有怠慢就可能被吊銷“執照”。中國營官兵腦子里的弦始終繃得緊緊的,每周都要組織實戰條件下的考核。士官陳川說:“這樣的訓練和考核的確和以往不一樣,我們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做法在這里受到極大的挑戰,就像天天都在上雷場。”
邁過訓練場到戰場這道坎。中國營官兵在這次維和任務中清排安全通道13條共8110米,銷毀未爆彈1212個,清排銷毀子母彈646枚,提前兩個月將160994平方米的安全土地移交給當地人民,為祖國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4種新戰法寫進聯合國標準作業程序
去年8月,一名戰士在作業中險些觸雷。事后,這名戰士抱怨這種“雙手挖土豆”式的作業方法既不科學又不安全。
老戰法在新雷場上為何遭到質疑?議訓會上,作戰副營長陳順秋說:“那些已過時的老戰法雖然訓起來套路熟,用起來很順手,但它已不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卻還舍不得放手時,就可能在戰場上付出血的代價,我們再也不能抱殘守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