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生效,區域內的貿易實現了零關稅,同時投資和服務貿易的門檻也大大降低。這是中國睦鄰、富鄰政策收獲的一個豐碩成果。
從2000年11月,中國國家領導人在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到今天不過10年的時間,便使得這一構想成為現實。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與東盟相互需要,兩者經濟錯位互補性很強,更是因為,中國以實際行動展示了自己的富鄰睦鄰政策,決非一時的虛言,也非權宜之計。
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當中,中國頂住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避免陷入與東南亞國家的惡性競爭之中,從而使得東南亞國家能夠很快恢復經濟元氣;而在2008年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之中,中國拿出大手筆,以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使得東盟國家的經濟能夠搭“中國便車”。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危機當中實現了經濟高增長。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并不以自身經濟塊頭很大,便居高臨下。在剛剛達成的中日韓與東盟貨幣基金當中,中國以近1/3的出資額,卻不要求任何權利回報,如要求人民幣進入儲備貨幣池。這樣的誠意,顯示了中國確實是一個友好、值得信賴的鄰居。
和氣生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必然會給雙方帶來新的財富流入和創造,大大降低本區域對西方國家市場和資本的依賴,極大地惠及19億人口。
而對中國來說,睦鄰富鄰政策的推進,更具戰略上的意義。中國為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有20個鄰國,其中陸上14個鄰國,6個海上鄰國。
它基本覆蓋了亞洲大陸的資源、礦產、市場和資本的所有集中地帶。如俄羅斯與中亞國家,有豐富的能源和資源,日本和韓國有比較先進的技術,東南亞國家也擁有資源和一定的市場。
這些資源、市場和資本,以中國為中心,構成了整個亞洲大陸的財富生產和消費基地。通觀世界,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地緣特點。因此,與這一地緣特點相匹配的睦鄰富鄰戰略,應該是中國構成自己崛起戰略的根本支點所在。
此外,從安全方面來說,以中國為中心的這個亞洲財富生產和消費基地,其主要部分遠離美國海上霸權的控制中心,不可控因素比其他大陸,如非洲地區和拉美地區,要小得多。因此一旦經營好了,其成果更容易被保護。這一點,可以觀察一下中國與非洲的經貿關系。當前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是一個小小的索馬里海盜問題,就會讓中非貿易和投資的成本大大提高,其根本因素即在于,中國缺乏一定的遠洋威懾力。
作為擁有最強大海上力量的國家,美國愿意以海洋為世界財富的流動命脈,而這并非中國的最高利益所在。作為傳統的陸上強國,中國應該推動發展周邊的陸地財富地帶,其最好的方式則是與鄰國一起,在中國周邊形成各種形式的合作區域。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業已建立,但是我們還應加快推進中國與更多鄰國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區域,如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北亞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自由貿易區等等。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