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局抓捕10名俄羅斯間諜并指控他們從事情報工作,這在美俄兩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一陣波瀾,有媒體稱,此事讓原本只存于記憶中的冷戰再次蕩漾出意想不到的波瀾。無論是情報官員,媒體記者還是傳記作者,他們一致認為,雖然冷戰以蘇聯的解體而終結,但間諜卻將永遠存在。
美國《基督教箴言報》1日刊登題為"冷戰已逝,俄間諜何以如此富于魅力?"的文章,引述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執行董事彼得·歐內斯特的話稱 ,“只要還有人們想知道的秘密存在,間諜就將一直發揮作用”。
前中情局官員,一位從事情報工作35年的人士表示,間諜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無論個體與代理人,還是丈夫和妻子,抑或是處理與政府間的關系,信任始終是最主要的因素。
正如里根總統在與蘇聯進行裁軍談判時所說的一句名言,“你可以選擇信任,但你需要去核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聯在美國設有約250家間諜招募機構,身影遍布從好萊塢到羅斯福辦公室的各個角落。
消失的墨水、安全脫身和別名
報道稱,很大程度上說,媒體的渲染和小說的杜撰讓人們認為現實的和平已經遠遠超越那個充斥著“消失的墨水、安全脫身或是別名”的危險時代。
但美國佛羅里達圣里奧大學的教授喬?納瓦羅卻認為,事實上,和平年代的間諜數量較之戰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說,擁有非凡智商和成就的俄羅斯情報人員可以選擇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換取情報。
他們相信應建立一個穩健持久的體系,而不應受制于因特網和電話而隨時瀕臨崩潰。
這些間諜間相互聯系要確保萬無一失,他們或許會尋找口香糖附著在手機卡片上以確定是否是下降的信號。
真正的信徒才能成為間諜
納瓦羅將這些組織的成員描述為愿意為間諜事業獻身的真正信徒。即使在和平時期,俄羅斯情報部門也必須讓他們活躍并且有效。
俄情報部門常給這些成員下達一些愚蠢的任務,而信仰的堅持促使他們即便有敵人闖入也要出現在最恰當的位置。
他還透露稱,俄羅斯一直通過精簡人員來構建更為有效的間諜網絡,并且他們做出的成績總是出乎我們所料。
“一些間諜幾乎數10年才露一次面;一些人只是在窗臺上擺一盆花來傳遞信號”。
好萊塢催生"間諜產業"
文章稱,好萊塢或許會給間諜創造一個難以企及的幻覺映像,但同時也在烘托著所謂的“間諜產業”。
曾經的“綠色貝雷帽”成員,來自達科他州的邁克爾斯現在正經營著自己的私人調查公司,他正借鑒“六度分離”的概念研發可在世界各地跟蹤個人行為的軟件。
前聯邦調查局特工弗蘭克說:“曾經的敵人現在成了盟友,但即使冷戰早已逝去,間諜事件也應給美國人上一課”。
他說:“這不是電影中的場景,這就是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