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汶川地震之后 這石橋幾未受損
調查中,聯合考古隊發現兩處極具價值的清代建筑,其中一處是位于黃土鎮順義村的皇恩寺,另外一處則是位于順義村和溫泉村交界處的一座無名石橋。據綿陽市文物局文博科科長鐘治介紹,兩處清代古建筑已引起了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正在收集詳盡資料,并準備申報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無名石橋建筑設計巧妙、結構合理且工藝精湛,是省內罕見的一處古代橋梁建筑,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后仍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依然橫跨在順義河上。“全長13米,橋下部采用兩根八字形立柱支撐,石柱橋墩上部條石兩端分別雕刻有龍頭和龍尾,游龍逆水而臥。”據考古專家介紹,位于順義村和溫泉村交界處的這座無名石橋,由于該橋橫跨順義河,所以附近老百姓稱其為大橋。該專家認為從建筑風格上分析,這座橋的修建時間可能在清代中期。而順義村皇恩寺雖曾遭破壞,導致多數建筑被毀,但主體結構沒有變化,價值也非比尋常。
在已公布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災后重建總體規劃方案”中,該處建筑已經被列入規劃保護范圍。
縱深地處古蜀文化走廊 北川新址文化厚重
“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數據分析,這一區域很可能是漢唐時期一條重要文化走廊途經地!”雖然對北川縣城新址區域地下文物勘探沒有明確的進展,但綿陽市文物局考古隊隊長宋建民卻認為,北川縣城新址區域歷史文化十分厚重。
宋建民表示,在2008年12月初,省市考古專家對涪江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就在江油方水河流域發現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其分布的密集程度比涪江流域更豐富。而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文物工作者發現,作為古蜀文化一條最重要的通道陰平道,在進入四川地區后順涪江西岸經江油方水中轉,過安縣花荄,順著黃土鎮、安昌鎮走向成都,形成一條重要的古蜀文化走廊,而北川縣城新址區域恰好就處于走廊上,這也讓北川縣城新址區域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