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故事:
南京!南京!兩個黑色的驚嘆號,突兀而醒目。導演陸川說,這是當年日軍侵入南京城時的聯絡信號。在電影《可可西里》拍攝間隙,他曾對攝影師曹郁說:“拍完這個,咱們拍南京大屠殺吧。”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再未被提起,直到一家國外電影公司送來劇本,邀請他來拍攝,題材正是南京大屠殺。
但是陸川無法接受這個外來的劇本。劇情中,西方人再次扮演起拯救弱者的“辛德勒”,只是這一次被拯救者由猶太人換作了中國人。這令他產生了無法抑制的抗拒:“南京大屠殺的意義并不是外來者的拯救與保護。70年前,一方是災難的承受者,一方是災難的施加者,但這是降臨在兩個民族之上的共同災難。”
在動筆構思自己的劇本時,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現狀,令他感到驚訝。一方面,由于70年前的中國沒有完善的戶籍制度,這使得有關屠殺受害者的調查與統計異常困難。加上國內的相關研究和田野調查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時間的遠逝,一些史實已開始變得模糊。另一方面,我們已習慣于用一種哭訴的哀腔來講述這段歷史,“而哭訴的聲音是弱者的象征,對于旁聽者是沒有說服力的。”
這部電影突然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近期拍攝和上映的所有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電影中,投資8000萬元的《南京!南京!》是唯一一部完全本土化的電影。“從中國人自己的角度來梳理清楚這段史實,以嚴肅的態度和人性的角度來為這段公案進行論證。”陸川這樣評價工作的意義,“用電影的方式為歷史串聯起那些真實的證據底鏈。”
真實,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一要素。
從籌備到殺青花了4年時間的影片《南京!南京!》,近日終于通過了審查。導演陸川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動地宣布此事,并“謝謝所有人,所有的等待”。《南京!南京!》送審的過程花了5個月,終于得到被通過的好消息,但陸川本人卻并不輕松,“現在過審了,可以沖印拷貝了;但音樂要做、聲音要混,可能要到拷貝做出來了才能稍微松一口氣吧。”一直以來,陸川都夢想《南京!南京!》可以在日本公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當記者問及該片去日本公映的事情進展如何時,陸川說:“電影就像我的孩子。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為他弄到一個合法的出生證。至于上不上得了名牌大學,這是后一個階段的任務了。”
作為該戲的男一號,劉燁在戲中飾演一名中國軍人。目前,故事大綱還沒有曝光,劉燁談到了該戲的劇情:“其實南京淪陷后,有幾十萬人沒有投降,在南京城里打游擊。有一千多個血性漢子就堅守在一條街的拐角里,跟侵華日軍對峙,最后日本人動用了飛機,把他們全部都炸死了——這是真實的事情,我演的就是其中一個軍官。”對于這部戲,劉燁最得意之處就是全戲沒用一次替身。不過一說起電影本身,劉燁就變得嚴肅起來:“以前我們也拍過很多戰爭片,這部戲的最大不同在于,偏向性沒有那么強,沒有那么夸大。導演很希望日本青年能夠看到一段教科書上從沒有講到過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