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調查稱85.5%的人認為公眾保護意識不強致非遺流失

2010年08月31日13:5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行動 非遺 學校特色 公眾參與 馮驥才 剪紙 糖畫 課程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2010年6月11日,陜西西安市群眾藝術館組織剪紙、面塑、鼓樂社火等藝術的民間藝人和傳承者來到自弘中學,開展表演和互動活動。圖為一名學生用手機拍攝面塑社火長陣。尚洪濤攝

  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草案)》及草案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社會各界群眾可以直接登錄中國人大網提出意見,也可以將意見寄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截止日期為9月30日。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清研咨詢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36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5%的人表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12.6%的人“非常了解”。還有25.4%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按說進入‘非遺’名錄,就應該有更嚴格的保護,但現實情況往往成了保護的結束”

  “我們宣傳講解‘非遺’知識時,關注和詢問的人很多。”成都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團負責人楊陽告訴記者,自社團于去年11月成立以來,每個月都會去一些社區和景點做活動,“很多人都會問到底有哪些常見的‘非遺’項目,我們就會舉出蜀繡、蜀錦、糖人、糖畫等例子。其實大部分人都知道這些東西,就是不知道是‘非遺’而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是什么?調查中,“公眾參與不夠”排名第一(72.0%),排在第二位的是“地方重申報、輕保護”(69.8%),“缺乏立法保護”排第三(69.3%)。

  接下來還有:商業化嚴重(63.4%);傳承人缺代(51.5%);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沖擊(48.1%);宣傳力度不夠(46.0%);缺乏專家參與,保護無序(39.2%);資金匱乏(38.5%)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不少地方官員把“非遺”看成文化政績,一旦列入“非遺”名錄,也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旅游效益,所以全國各地花巨資申遺的現象屢見不鮮。

  “按說進入‘非遺’名錄,就應該有更嚴格的保護,但現實情況往往成了保護的結束。”馮驥才說,一些地方把“非遺”保護等同于“開發”,“像一些木版年畫,很重要的一點是手刻的版,每一塊版的刀法和味道都不一樣。現在改成機器印了,都是一模一樣的,看起來可以多賺錢,實際上文化貶值了,‘非遺’的原生態被破壞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認為,“非遺”保護的主要問題是“四重四輕”: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利用,輕深入研究;重經濟效益,輕文化內涵;重一時舉措,輕長期規劃。

  “其實,全世界的‘非遺’消失現象都比較嚴重。”朝戈金說,主要原因是多重社會變動的沖擊,比如文化標準化、旅游、戰爭、移民和傳統生計的變化等。

  本次調查顯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的原因,85.5%的人首選“公眾保護意識不強”;74.7%的人認為是政府保護力度不夠;55.7%的人表示經濟是重心,沒人關心文化遺產;46.6%的人認為是年輕人沒興趣;34.1%的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市場。

  66.8%的人建議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

  8月27日,當記者聯系上重慶市北碚區澄江小學美術教師唐群時,她正在準備新學期剪紙課程的步驟圖。前不久,北碚剪紙代表重慶,與其他13個省市聯合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從2004年開始教孩子們剪紙,他們特別喜歡。”唐群說,剪紙入門簡單,作品立竿見影,對孩子的造型能力幫助很大,慢慢就成了學校特色課程。“今年經過媒體大力宣傳,大家對‘非遺’也有了概念。一些鎮上中年婦女還問能不能也來學校學習剪紙。”

  唐群覺得,“非遺”保護,學生應該是最重要的群體,不光多了一項技能,也能傳承文化。

  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什么建議?74.2%的人建議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66.8%的人贊成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65.2%的人認為應該鼓勵民眾積極參與保護行動;64.5%的人贊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61.6%的人支持將非遺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工作規劃和財政預算。

  馮驥才認為,國家的“非遺”保護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首先是政府保護,除了正在完善的法律之外,還有國家對“非遺”的認定,認定之后政府會對傳承人有一定的支持;第二是專家保護,幫助政府和社會認識到非遺的意義;第三,很多城市建立了“非遺”保護的博物館。

  “非遺保護最重要的是傳承人的保護。”馮驥才說,因為有很多“非遺”是口傳心授的,文化傳承人沒了,“非遺”就斷絕了。一代一代怎么往下傳是問題的關鍵。很多地方把“非遺”保護放進了當地中小學教育,比如廣西的天琴、福建泉州的南音、天津的楊柳青年畫等。

  “有些‘非遺’可以進入市場,但一定要有專家指導,進入市場不能失去自己。”馮驥才說,“非遺”保護要倡導科學保護,保護是為了傳承。進入市場有幾個東西不能丟,第一是地域性,第二不能盲目產業化。

  朝戈金認為,從當下來看,“非遺”保護的主要責任在政府,但是從深層次和長期角度看,責任在公眾和社會。“一個社會的成熟程度和文明程度,表現在公眾對文化活動的廣泛參與和保護上。”

  調查顯示,74.6%的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主要在“政府”,12.5%的人認為“個人”應負主要責任,9.1%的人選擇“公益組織”,2.4%的人選擇“學校”。記者 王聰聰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