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位壯族姑娘在大展現場織錦
此次大展共展出了珍貴實物近2000件、180多個取得顯著成效的項目,有160余名傳承人在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和生產工藝流程。其中,包括布料染織品制作、陳醋釀制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傳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側記
記者 趙亮
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是豐富多彩的。如果說,“琴棋書畫詩酒花”是文士的雅趣,那么,“柴米油鹽醬醋茶”則為俗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些留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且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雅”與“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性成果大展上得到了實踐性展示,揭開了“非遺”的神秘面紗。
2月5日,由文化部等部門組織的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非遺”大展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共展出了珍貴實物近2000件、180多個取得顯著成效的項目,有160余名傳承人在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和生產工藝流程。
手工技藝,體現文化積淀與生活情趣
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春節符號的,自然離不開年味十足的年畫。剛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四川省綿竹年畫社所帶來的年畫作品給大展帶來了格外的喜慶氣氛。
“雖然年畫各地都有,但綿竹年畫的藝術特點在于其手工彩繪與上色,同一張版因不同的手繪,效果不一。其制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蓋花等工序。”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介紹道。
“年畫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是千變萬化的。例如,用在書房里的多是對聯,糧倉上的圖案多為貓,用來祈禱五谷豐登之意。而在農家豬圈上則可以用孫悟空……”胡光葵說。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生活中群體性的歷史積累,也是民族精神的標識。而在每一項物質文化當中都包含著帶有人類智慧的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尤其是這種手工技藝,是現如今大批量的工業生產所替代不了的,在整個手工藝生產實踐環節中,“非遺”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得以體現。
“比如,過去男女間表達愛戀時,女子送對方親手繡制的荷包,這顯然與在商店買來所傳達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深厚情感的附著。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情趣的表達。相比之下,如今很多時尚的東西較容易轉瞬即逝,而這些流傳千年的傳統技藝則彰顯了豐厚的內涵與深刻的民族情感。”劉魁立教授說。
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錦”的土家族織錦,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間手工技藝,從秦漢至唐、宋、元、明,史籍上都曾有記載。中國織錦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代娥在操作展示的過程中向記者介紹,“這是在斜織機上采取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織成。所以,制作時看不到正面,而是反面。”為了能夠讓觀眾看清楚反面的圖案,她特意將織布翻轉過來。仔細觀賞,記者發現,整個織錦作品設色浪漫、絢麗多彩、工藝精細,幾何形圖案極為抽象而頗顯神韻。
從事織錦工作45年的劉代娥,11歲便師承祖傳,現如今已經掌握了160多種土家織錦傳統圖案及其織造工藝。2010年,她還創辦了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村土家織錦技藝傳習所,用以保護和傳承技藝。
“織錦需要靜下心來做,堅持不了,圖案很容易就亂了。而以50×100大小的織錦為例要一個月才可完成。我們這里的女孩在出嫁前都是要織幾床被來作為自己的嫁妝。”劉代娥說。
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非遺”,值得珍視
“如果把蜂蜜加進醋里是不是能夠美容?”在山西老陳醋制技藝展示區,一位前來參觀的女士品嘗著食醋的同時向工作人員咨詢起來。展示區內,擺放著釀醋的原輔料和制作工藝流程,吸引了大批參觀者的駐足。為了讓大家從嗅覺上更好感受“醋意正濃”的意味,參展者特意安放了一個龍頭樣式的出醋水管,“好香啊!”其中一個參觀者不禁感嘆道,甚至有人還提前準備好了灌裝桶,到此現場采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郭俊陸介紹說,“醋不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離不了的,而從健康層面來看,更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目前很多消費者還是把醋停留在調味品上,醋雖然口感是酸的,但實際上作為堿性食物,尤其是經過獨特的‘夏伏曬、冬撈冰,貯陳老熟’陳釀工藝的釀造,它對人體是十分有益的。我們民族以五谷為生,而醋又是由五谷釀造而成的。這不僅是制作工藝的傳承,更是通過其中的文化內涵讓人的勤勞與智慧得以展示。”
除了飲食,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就是服飾了。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云紗染整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歐陽小戰向記者介紹了這種盛產于嶺南的傳統手工天然染整絲綢面料——“香云紗”。“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植物染與礦物染的絲綢面料,具有涼爽、透氣的特點。如今這種傳統工藝已從面料產品、服裝延伸到家居等多個領域。器以載道,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終極訴求,我們在傳承發展‘香云紗’這獨具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傳統衣飾同時,也由此來發揚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品質。”歐陽小戰說。
“說起‘非遺’似乎離我們生活很遠,但今天在大展上看到的這些參展項目,讓我改變了想法。”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陳安迪談起了自己的參展感受,熱愛攝影的她原本僅是來拍些有意思的照片,但此次展會的經歷卻讓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于祖先傳承給我們的這些寶貴的文化瑰寶,是應當值得我們珍視的”,陳安迪說。
發掘“非遺”市場價值,保護為主傳承發展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在此次大展的工作會議上強調,“當前,‘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關鍵在于,保護好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要創新發展形式。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長久以來,茶被公認為是一種健康的飲品。普洱茶制作技藝的第八代傳人李興昌介紹說,“為有效保護和傳承制作技藝,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生產性保護措施。例如,創辦了寧洱困鹿山貢技茶場,在保持傳統制作技藝基礎上建立符合國家食品生產衛生標準的普洱茶制作技藝系統生產流程,以此來通過生產性保護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們在幾次參展中發現,大眾對普洱茶期待是較高的,但同時也有一些擔憂,比如茶的品種、生產時間都有很多不同,作為生產廠家應明確地把產品等級告訴消費者,讓更多的人來認識茶品工藝的獨特性。”李興昌說。
廣東佛山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玉榕,在此次大展上帶來了佛山獨有的彩燈工藝展示。從事50余年燈式制作的楊玉榕成長在一個美術世家,留學于巴黎的父親致力于西洋油畫的創作,而楊玉榕卻從小對傳統的手工制作情有獨鐘。“其實我的兒子也不是學習美術專業的,但他對這種傳統燈式制作有著濃厚的興趣,現在已經成為我的徒弟了。”“應該說,悟性還不錯,在香港展出的幾十米的大型燈都是由他制作出的。”兒子能夠成為傳承者,這讓楊玉榕感到無比欣慰。
據了解,此次參展的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幾乎都創辦了技藝制作傳習所,堅持言傳身教、完整授藝。
“前來參展的傳承人僅是其中部分代表,這不只是個人的智慧,更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另外,對于傳承人來說,這樣的展示也是他們面向社會的一種宣誓,以此擔負起培養傳承人的神圣責任。”劉魁立教授說。(本文攝影 陳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