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近日,央視在“新聞直播間”和“每周質量報告”欄目中,以兩天三次的播出頻率曝光了齊家玉的造假內幕,讓齊家玉一時成為收藏界的熱議話題。節目里,主編過十五卷本《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的古玉專家古方認為“齊家玉都是素面器,表面沒有紋飾”;館藏最多齊家玉的甘肅定西眾甫博物館館長劉岐江稱齊家玉“比較簡單、造型古樸、大器型相當少”;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則提到齊家玉出土量也就在千件左右。那么,這些專家們所談到的觀點是不是完全為學術界所認可呢?齊家玉在紋飾、器型方面是否真正缺乏“創意”?民間齊家玉的分布狀況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國內知名玉器專家展開了探討。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員雷從云:
大量齊家玉“流落”民間
古方講的齊家玉主要是簡單粗糙的平面片狀器和無紋飾的特點,這是《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冊甘肅、青海、新疆卷玉器作者的觀點,完全沒有什么新意。我以為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種說法是比較符合考古發現實際的。但也并非絕對,其實《中國出土玉器全集》里面就收錄了一件甘肅靜寧地區出土的青玉弦紋玉琮,弦紋做得非常均勻、精細,拋光也很好,是靜寧某地施工時民工發現的,現在收藏于靜寧縣文管所。我曾經跟人開玩笑:“如果不是因為施工發現并交給了文管所,那現在的考古可能連弦紋玉琮都還沒有見過。”
考古發現為什么會出現某些“空白”甚至“交白卷”?這是由于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文物考古就有一條規定,那就是不主動進行考古發掘。為什么做這樣的規定?主要原因在于當時雖然盜墓的現象不多,但考古工作者光搶救基本建設、土木工程中的出土文物都忙不過來。到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不僅全國的各種土木工程量更多、更大,同時盜墓情況空前猖獗,考古隊光去“善后”都來不及。但事實上考古隊所能搶救到的好文物已經所剩無幾了,很多東西都“流落”到民間,甚至流失海外,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齊家玉。
近年來,為了編輯出版《民間收藏玉器全集》,我和其他幾位古玉專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原來在考古發掘中沒有出現過的東西,許多新的器型,許多不曾見過的形制和紋飾,不僅在民間有,而且數量非常大,品類非常多。但因為它們并非考古發掘品,這些東西都沒有“出生證”;另外,我們有的考古工作者、有的博物館工作者為了守護“個人的陣地”,凡不是考古出土的東西都一概不承認。這種情況不僅落在齊家玉和其他古玉器頭上,在陶瓷界也是如此。我要再次強調,民間收藏的齊家玉,數量、品類、等級不可小視。其中不僅有各種平面片狀器,還有各種圖像、紋飾的齊家玉,有大件器,有立雕的神器、神物,有圓雕人物、動物,如甘肅、青海收藏家協會的一些頭面人物,就收藏了許多齊家玉。以他們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對于齊家玉的認知程度,怎么可能去買一大堆贗品呢?
我在聲明中也說了,我研究齊家玉器超過10年。其間,兩次到甘肅、青海,一次在寧夏考察齊家文化和齊家文化玉器,先后發表關于齊家玉的論文7篇,專著三部,并多次在海內外作齊家玉的專題演講和講座。2006年我還在文章里第一次講到了清宮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圖錄里,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玉器全集》里面,都分別著錄了幾十件清宮收藏的齊家玉。我在《齊家玉韻》著錄的183件東西,敢說絕大部分都是真品和珍品。因為我一件件看過、搬弄過這些東西,而且當時還不止我一個人看過。這些跟這次“事件”的賣家、買家、制假方做的“齊家玉”,沒有任何關系!我也與他們任何一方的任何人沒有聯系。而節目中無端地將我和“齊家玉”的賣家、買家和制假者牽扯在一起,將我及著作作為反面專家、反面教材,不僅完全是混淆視聽,而且是對我和我的作品的極大侵害,對我聲譽的極大破壞,并對社會相關事業與活動造成惡劣影響。
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
把民間齊家玉說成贗品是無知
我到蚌埠等地做過調查,很多店里的東西一看就知道是真古董,但他們硬說是他們自己做的高仿品。你問他圖案誰設計的,為什么設計這樣圖案,玉料在哪買的,剩下的玉渣在哪里,他們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景德鎮有些所謂能做高仿瓷的“專家”,也都是拿老東西在包裝自己,他們的窯擺在那里,卻從沒點過火。那他們為什么偏要把老東西說成“今貨”呢?為的就是要掩蓋盜墓的事實,因為盜墓是要判刑的。央視播出的節目里,甘肅那個賣“齊家玉”的店主之所以說他做的是當代仿品,就是這個道理。我跟幾個收藏界的朋友都認為他的店里放在地上、包了泥土、有陽刻紋的齊家玉應該都是真品。在齊家玉中存在著很多陽刻的紋飾,這是西北地區的特色美學,很難仿造。因為陽刻是凸出來的,需要把邊上的所有材料都一點點地打掉,這叫減地法,才能最后突出這些紋飾。陽刻非常費時費力,一個造假的人不可能花這個心力去造一件才賣幾百塊錢的東西;而且齊家玉的圖案都是非常抽象生動的,沒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是無法設計出來的。
而以齊家文化近千年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來說,如果其玉器總量不過千八百件,平均算起來,每年也就制作一件半件,這聽起來就是個大笑話!考古資料上也明明白白地記載了,甘肅武威皇娘娘臺一座墓葬出土的玉璧就有83件,更不要說民間藏了多少寶。我始終認定,中國即便算是五千年的歷史,也一定創造了無數的財富和古代藝術品。最近就有一位藏家拿了兩件有紋飾的齊家玉到獲得司法部認可的鑒定機構——北京瀛方齋做鑒定,無論是四面帶紋飾的小玉琮還是鑲嵌綠松石的玉人,通過微痕檢測都確定是齊家玉無疑。所以,所有不懂的東西,所謂的專家最好不要輕易去否定。假如存世的只有千八百件齊家玉真品,那么那些“贗品”你敢讓它流出海外嗎?再以另一個角度看,現在流出海外的很多寶貝,是不是就因為我們某些“專家”的無知才流出去的?事實上,現在國外的一些集團,在拼命打壓中國的民間收藏,就是想把這些我們老祖宗留下的財富打壓成贗品后能以低價收購了去。所以我們現在要進行的是一場文化保衛戰、文物保衛戰。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會理事汪遵國:
民間齊家玉
要鑒定先行
據我所知,考古發掘出來的齊家玉,數量不多,品種不多;但民間出土的齊家玉,在數量上是考古發掘的上百倍,在品種上也是大大增加。就我個人看過的齊家玉真品,就有三千多件,但我還不是國內見過齊家玉最多的人。
當然,民間挖出來的東西,脫離了原來的地層,就有了一個鑒別真假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古玉造假的確也比較普遍。判斷古玉的真假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首先是看玉料的產地,像齊家玉多數出于甘肅、青海,那就要看這件玉器是否為這一帶出土的;第二,齊家玉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了,這么長的時間肯定經歷了第二次氧化。二次氧化是有一定特征的,譬如包漿變了,顏色變了,硬度變了,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就可以判斷出絕大部分齊家玉的真偽了。造假的人雖然也有他們的“絕招”,像酸浸——把今玉放到硫酸、醋酸或草酸里浸泡,或是烘烤——把今玉加溫到五百度或一千度使其變色,但人工色沁的效果,跟天然的二次氧化一定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這些專門研究玉器的專家,如果能夠接觸到大量民間出土的齊家玉,能夠準確地判斷其真偽,就能比考古出土的玉器了解更多有關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信息。因為民間出土的齊家玉比考古發掘的齊家玉,在器型、紋飾方面都更多樣;在做工上,除了切磋、拋光外,還有鑲嵌綠松石的;而且也發現了很多大件的玉器,像玉鼎,比青銅鼎還大的我都見過;另外,民間出土的齊家玉中,有些表面上還出現刻符,這些符號可能是早期的文字,可以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對相印證,比如說“一”、“日”、“王”,就跟甲骨文、金文基本一致。
目前,社會上有些人沒有研究過玉器、不懂得古玉的變化規律,就對民間出土的齊家玉產生懷疑甚至加以否定,我認為這種態度很主觀、很沒有科學根據,也是對老祖宗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漠視;玉器界有些所謂的專家,沒有看過實物就輕率發言下定論,這種做法也很不慎重、很不嚴謹,而且其中某些人還可能是別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