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飛漲引發投資熱
近兩年,一場將煤制成油的運動,在國內各大煤礦集團漸次升溫。至今年,形成熱潮:上半年,神華集團啟動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煤制油項目,可年產320萬噸油品;兗礦集團計劃在陜西榆林建設100萬噸油品生產線;伊泰集團年產48萬噸油品項目開工;潞安集團16萬噸煤制油項目開工……
6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和美國能源部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煤炭氣化液化技術研討會,國內各相關企業紛紛與會,頗為熱鬧。不僅中國煤制油熱在升溫,作為富煤少油的大國,美國也有意推動煤制油。
煤制油最近為何熱了起來?國際油價飛漲是重要原因。我國石油資源相對貧乏,煤炭比較豐富,而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同時,投資體制改革后,50萬噸以下的項目下放到省里審批,這使煤制油項目發展加快。
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應該說,目前煤制油尚存在一定風險。主要是技術尚不完全成熟,投資有風險。
首先是技術風險。煤制油技術特別是直接液化技術,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大多在試驗階段,并未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神華煤制油項目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向記者坦承,神華煤制油項目是有風險的,甚至是替國家承擔了研制風險。
此外,目前各國的煤制油技術對于解決含碳廢棄物的排放還不太成功,也就是說,生產過程中還是會造成一定的污染。
其次是投資風險。煤制油項目投資非常巨大,動輒上百億,一般企業難以承擔。
即使是美國的大企業,對上煤制油項目也非常慎重。在中美煤炭氣化液化研討會上,記者問美國能源部總工程師米勒先生,為何美國至今沒有煤制油項目?米勒先生回答,由于投資太大了,而技術風險也很大,企業目前還在觀望。
第三是要綜合考慮其他配套資源,如水、電、環境問題等。煤制油需要大量的水,每生產一噸油品需耗水10—12噸,富煤而缺水的地方不適宜發展。此外,選址要考慮環保問題、運輸是否便利等。
“煤制油”絕不能成“小煉油”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了《關于加強煤化工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說,煤制油品尚處在工業化試驗和示范階段,還存在技術和工程放大風險。一些地方不顧客觀條件,紛紛規劃建設煤制油品項目,目前開工建設的十幾萬噸規模項目多數不夠經濟規模,技術不夠成熟,建成后將類似“小煉油”,屬淘汰之列。
對此通知,幾家大型煤礦集團紛紛表示理解和支持。然而,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小規模項目,“恐怕暫時只能繼續搞下去了。”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負責人吳吟認為,各地各企業對建設煤炭液化項目的風險要有足夠的認識。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一、國際油價的波動;二、要有規模效益;三、原料煤是否低廉;四、產品要兼顧油和化工產品,僅僅生產油品經濟效益不夠好。
可見,煤制油也應該做好國家總體規劃。據悉,有關部門正在編制我國煤液化規劃。
“煤變油”的技術路線
煤炭液化技術分為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
直接液化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于德國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由于生產成本偏高,加上當時石油相對便宜,因此一直未進行商業化運作。
間接液化技術于20世紀50年代在南非開始工業化建設和生產。南非薩索爾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煤炭液化生產商,占南非燃料油市場總消費量的30%左右。
我國在直接液化方面的試驗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神華集團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藝。在煤炭間接液化方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東兗礦集團等均在積極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記者 彭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