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聯合正式對外發布《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
《規劃》明確提出我國將重點規劃建設三個現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同時防止投資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近年來,國內造船業迎來歷史最好發展時期,國內造船投資熱方興未艾,對此,主管部門正提高準入門檻,加大行業整合力度。
《規劃》出臺的背景是,由于行業景氣度上升,目前國內對造船行業的投資正在快速升溫。
船舶工業是資金、技術、勞動三密集型產業,不但為水運交通、能源運輸和海洋開發提供裝備,而且又是海軍艦船裝備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性產業之一。由于其特殊性,過去鮮有民營資本進入造船業。
而在本輪造船業投資熱潮中,民營資本表現異常活躍。許多民營資本對造船業興趣濃厚,動輒上千萬的資金投入并不少見。浙江4300公里海岸線上,目前已經集聚了由民營企業投資的500多家船舶制造廠。浙江還計劃在未來幾年興建十大造船基地,總投資額將超過100億元。業內人士向記者描述:“現在去舟山一帶看看,就會發現海岸線上建設的都是造船廠。”
造船行業的發展空間吸引了各路資本的進入,而進入門檻低則是近兩年來投資升溫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員稱,造船業可能是下一個投資的熱點。與房地產熱、采礦熱等投資一樣,投資造船業同樣需要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但關鍵是進入造船業的門檻比進入房地產業和礦產開發門檻要低很多。目前,民營資本進入造船行業,比較多的是“灘涂造船”,所需成本較少,也并不像開發房地產拿地那樣需要經過方方面面的手續。
目前國內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有861家,遼寧和上海由于分別擁有大連船舶重工和外高橋兩家企業,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基地。其余如江蘇、廣東、廈門、天津也都在紛紛發展自己的造船企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時出現大量資本進入造船業情有可原。因為我國造船產量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國際國內造船業正經歷著難得的高景氣周期。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于世春近日表示,中國的造船業經歷著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的黃金時期,如能及時抓住國際造船業的產業轉移和國際船舶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我國造船業將迎來發展的歷史機遇。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造船行業接單量和市場占有率均創歷史同期的最高紀錄。全國造船企業承接新船訂單1608萬載重噸(DWT),同比增長113%;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7.1%,比2005年23%的世界份額上升了4.1個百分點。而根據英國克拉克松公司的研究統計,上半年我國承接新船訂單為590萬修正總噸,超過日本的280萬修正總噸,位居世界第二,市場占有率為24.4%,和2005年18.2%的市場份額相比,大幅提高6.2個百分點。全球造船業的訂單流向,在經歷了從西歐到日本再到韓國的轉移過程后,正在快速流向中國。
2005年底,大連船舶重工第一次進入世界造船10強第10名。而在此之前,10強一直為日本和韓國企業所占據。到今年6月底,大連船舶重工的手持訂單已經上升到第五位,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也進入了前10名,日本造船企業在前10名中只剩下三菱重工1家。
渤海證券研究員高曉春就此認為,我國造船企業接單快速增長,所占世界份額日益上升,而日本造船業所占份額正在下降,產業轉移趨勢十分明顯。
近兩年來,各大造船企業的訂單都非常飽和。據了解,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目前累計手持船舶訂單已達到800多萬載重噸,生產計劃排到了2010年。目前國內最大的造船企業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船集團擁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G廣船、G重機和G江南。其中G廣船經營合同已承接到2009年。在國內造船業中,國產主機擁有50%的裝船率,產品主要來自這3家企業,而G重機的產品占有率在這部分比例中占到60%-65%,且多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機。
產能過剩存隱憂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于世春擔心,中國大規模上馬造船項目,有可能形成產能過剩,這一危機在2010年之前不會爆發,但是隨著供給的增長,需求的減少,供需矛盾將會使今天的投資打“水漂”。
世紀證券研究員胡昆明告訴記者,船舶建造期一般在兩年左右,今年上半年是國內造船行業的交船高峰期,現在所建造的船舶正是兩年前航運公司所訂購的。而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是,從2004年開始,世界航運市場開始進入景氣度最高的時期,當時各航運公司為了滿足運輸需求,紛紛訂購新船,但是目前國際航運市場已經出現了頹勢,航運價格開始進入下降通道。
渤海證券研究員高曉春則認為,對于產能過剩不必過于擔心,因為《規劃》對船舶行業設定了一定的門檻,地方上馬的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產能將被淘汰。
從2005年4月開始,交通部、國防科工委等四部委就聯合開展了全國低質量船舶專項治理,各地已關停并轉造船廠點303家,非法違規造船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根據國防科工委初步統計,全國共有造船廠點3050家,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民營造船廠。《規劃》提出,要引導其他地區重點發展中小型船舶和特殊用途船舶,并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三司副司長、船舶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張相木指出,《規劃》對民營造船也有指導性意義,民營造船的發展方向主要是中小型船舶和特種船舶。
此外,主管部門還計劃通過實施許可管理制度對國內船廠進行整合。據悉,國防科工委起草的《船舶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已列入2006年國務院立法計劃。同時,為配合該條例的實施,作為船舶行業標準的《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其評價方法》也正處于公開征求意見階段。業內人士稱,《基本要求》是造船企業的準入門檻,對造船企業注冊資本、占地面積等指標做了明確要求,被許多民營小船廠稱為“生死線”。在《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中,鋼質一般船舶二級二類生產企業注冊資本的最低要求是2000萬元,占地面積要求是4萬平方米。
高曉春認為,主管部門這些法規的出臺,將進一步抬高造船行業準入門檻,規范行業秩序,有利于防范投資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張相木也表示, 按照《規劃》我國造船能力在“十一五”末將達到2300-2500萬噸,這個產能不會過剩。(記者 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