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重卡行業走出了2005年的低迷,實現了平穩溫和的增長。2006年1~10月重卡(總質量14噸以上)銷量已實現24.71萬輛,全年有望突破30萬輛;與2005年的23.58萬輛相比,同比增幅將超過25%。
2006年是重卡平臺產品與準重卡平臺產品市場平分秋色的一年。準重卡生產廠家自2000年以來市場份額大幅下滑,而下滑的份額由中國重汽、陜汽、北汽福田以及重慶紅巖四家瓜分。巧合的是,這四家企業均源自斯太爾平臺或與斯太爾有密切的關系。其中,一汽由58.90%下降到21.9%,下降37個百分點。中國重汽由4.43%提高到19.8%,提高了15.37個百分點;陜汽的市場份額提高了6.76個百分點;北汽福田提高了8.6個百分點。經過近4年的變化,到了2006年,重卡與準重卡的市場份額基本持平,據預計,其銷量都在13.5萬輛左右。因此,2006年是中國重卡結構調整的轉折之年,卡車重型化的趨勢已經清晰地展現出來,重卡今后還將繼續擴大其市場份額,而準重卡的需求還將進一步萎縮。
從2004年的中國重汽HOWO、金王子,一汽“奧威”,陜汽“德龍”,到2006年的中國重汽“豪駿”及“豪運”、東風“天龍”、歐曼“ETX”、陜汽“德御”,近幾年重卡產品更新速度明顯加快。與此同時,用戶開始從“沖動購買”轉向“理性購買”,從原來的注重駕駛室的外觀、舒適,轉變為越來越重視車輛內在的品質和性能。用戶購買趨向的這一重大變化,將直接影響重卡企業的產品開發方向,各廠家開始關注新產品的品質提升、性能改進,這一趨勢在2007年重卡市場競爭中將會表現得更加突出。
2007年仍會穩步增長
從2007年來看,重卡產銷量仍將穩步增長。首先,中國經濟將持續穩定發展,這會給卡車行業提供有力的保證,也將產生更大的運輸需求;其次,隨著中國高速公路及高等級公路的快速增長,運輸業的迅猛發展,以及燃油稅等政策法規的即將出臺,公路長途運輸在向高速化、集約化、集裝箱化方向發展,這些都為重卡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三,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第四、公路交通升級,高速公路東部加密、中部成網、西部聯通,使中國長途運輸有了更好的“硬件”保證。此外,高速公路計重收費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及國Ⅲ排放標準的實施,都將有力地推動2007年重卡市場的穩定增長。
另外,目前在國內的整車出口中,重型汽車已經開始占據相當的比例。隨著國內主要重卡企業海外布局的穩步推進,以及中國重卡產品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國內企業向海外市場拓展的步伐也將大大加快。
2007年國內重卡市場的需求總量約在31萬輛左右,與2006年的30萬輛估計值相比微幅上升。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國內主要重卡生產廠家的計劃銷量目標之和已達38萬輛左右,比預測的31萬輛多出了23%,這勢必將會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
發動機將成競爭焦點
2007年,中國重卡依然將朝大噸位方向發展,準重卡平臺用戶將繼續向重卡平臺轉移,從而促使重卡市場需求繼續擴大。為了應對這一變化,準重卡平臺廠家將會加大推進重卡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改變不斷下滑的市場地位;重卡平臺廠家也將完善產品,盡力擴大市場份額。因而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一些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尤其是在前幾年重卡市場火爆背景下介入重卡生產的企業,將面臨新的考驗。
2007年,發動機將成為重卡企業競爭的焦點。重卡動力的升級將會持續,自卸車動力競爭的主戰場將會由260PS以下升級到260PS—290PS之間,牽引車動力的競爭將由260PS—290PS升級到300PS以上,并成為整個重卡市場競爭的重點。在重卡行業,占據了中國重卡前三席的一汽、東風、中國重汽有整車、發動機一體化的優勢;陜汽與康明斯合資生產的發動機有望于2007年問世;北汽福田也多方面出擊,尋求與國外發動機廠商合資合作自產發動機;重慶重汽與上汽、依維柯合資后,發動機生產也在合資范圍之內。而隨著國Ⅲ標準在全國推行期限的臨近,發動機將成為今后數年內重卡企業競爭的焦點。誰掌握了國Ⅲ發動機競爭的制高點,誰就將在未來的市場格局中占據主動。動力系統的決勝不僅取決于產品的動力性能、質量等內在品質,零部件通用化程度的高低、服務維修網絡的普及等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產品方面看,2007年自卸車將繼續向大噸位重卡平臺切換,準重卡平臺自卸車市場份額將繼續減少,自卸車市場份額將會重新調整格局。從牽引車來看,國家法規政策引導牽引車產品轉向重卡尤其是中高檔重卡牽引車,交通部首批推薦車型中推薦的整車產品大部分都是牽引車,這使國內重型牽引車市場競爭加劇,其中300馬力以上車型將成為競爭熱點。在專用車方面,工程類專用車在城鎮化建設的拉動下市場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擴展。由于國產重卡專用車底盤可靠性的不斷提升,2005年以來日韓等國外水泥攪拌車底盤進口量大幅減少。2007年國內重卡廠家將會加大對專用車市場的投入力度,國內專用車領域的競爭將會加劇。(經濟日報 梁廣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