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06年,中國經濟又長大了,一舉攀上20萬億的臺階。這一巨大成就的推動力既是一個“快”字,更是一個“穩”字。
經濟列車一路加速 “三過”困擾開局之年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承載著各方的希望,國民經濟列車一如人們所料,延續上年走勢一路加速飛馳。但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過熱苗頭,突出表現為“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在投資方面,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到27.7%,既高于上年同期22.8%的增長速度,也高于上年全年27%的平均增長速度;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8%,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快2.1個百分點。在信貸投放方面,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26萬億元人民幣,已達央行全年新增貸款2.5萬億元調控目標的50%,遠高于歷史水平;上半年,人民幣新增貸款累計達到2.18萬億元,相當于上年同期新增貸款的1.5倍,已達全年預期目標的87%。在外貿方面,上半年進出口貿易順差達到61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億美元,增長55%。
“三過”困擾著好的開局,潛藏著可能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和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影響著“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必須采取有效對策加以解決。
管好土地信貸閘門 調控之拳組合出擊
調控年年有,手段常常新。2006年,針對“三過”,調控之拳組合出擊:國家從土地、金融、市場準入、外資外貿以及擴大消費等方面統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土地方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認真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發布實施了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格標準;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制定發布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項目目錄等。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在金融方面,人民銀行兩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3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定向票據、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銀監會加強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并及時對部分銀行向包括城建在內的建設項目大量發放“打捆貸款”的行為進行整頓規范。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浮動彈性,不斷完善外匯管理制度;證監會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促進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健康發展。
除了管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在市場準入方面,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水泥、電解鋁、鋼鐵等11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指導意見,調整了這些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依法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污染重、能耗高的小鋼廠、小水泥、小煤礦等落后生產能力。在完善外資外貿政策方面,對出口退稅率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降低和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完善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對部分產品加征了出口關稅,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外資進入。
宏觀調控成效初現
又好又快仍需努力
經濟列車轟轟前行,宏觀調控成效初現。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雖然較快,但增幅已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回落2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增長加快,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廣義貨幣M2增速由6月末的18.4%回落到12月末的16.9%,新增貸款也明顯放緩。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6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3.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7%,貸款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范圍之內。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煤炭、未鍛軋鋁等產品出口繼續得到抑制。
回顧2006年,正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才使得我們的發展條件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發展勢頭進一步趨好,呈現出了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經驗表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貫穿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全過程。
我們送走了良好的開局之年,但當前經濟運行的矛盾仍很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等矛盾仍比較突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又好又快”,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繼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促進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朱劍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