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和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鴻舉在四川成都共同簽署了《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首次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范圍,確定建立統一的工作和協調機制,并就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產業協作、共建生態屏障等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這標志著川渝將自覺攜手打破行政藩籬,聯手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成渝經濟圈。
川渝兩地的此次合作交流,是繼2004年實施“川渝兩地1+6合作協議”以來,兩省市政府進一步加強合作、聯手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家西部經濟增長極
根據該協議,川渝共同確定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進入“成渝經濟區”的范圍;確定老成渝高速公路經濟帶、黃金水道經濟帶和川東北經濟帶三條區域經濟發展軸心。經濟區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億,常住人口8000多萬,分別占重慶和四川總量的25%、55%、65%。??
“成渝經濟區的定位是:將以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共同爭取國家加大投入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在生產力布局上加大對這個地區的傾斜和支持,進一步承接國外及東部優先開發區的產業轉移,共同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四川省副省長王懷臣表示。
重慶市副市長童小平介紹說,成渝經濟區占西部面積的3%,人口占西部的25%,GDP占西部的26%,實力高于大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等,資源聚集好、產業基礎好、城市基礎好、要素功能好、發展潛力比較大,“到2020年,(成渝經濟區)GDP總量可以達到4.8萬億元,可占全國GDP的8%,將僅次于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是最有條件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板塊。”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著名經濟學家林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重慶市社會科學院聯合調查表明,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在西部再也找不到這么好的地方,這是西部最有希望發展的區域。”
成渝高鐵:一小時的雙城引擎
據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介紹,目前國家正在修建上海—重慶—成都的高速鐵路,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預計到2009年至2010年建成通車,成都到達重慶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同時他向記者透露:四川和重慶正規劃向鐵道部提出,再建一條成渝高速鐵路,設計時速將提高到300公里,屆時成都到重慶只需要1個小時。“這不僅有利于成渝經濟區產業的互補,還有利于提高成渝經濟區的競爭能力,降低產業成本,方便四川和重慶人民的交往。”
根據協議,川渝兩地在合作中,將加快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和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共同加強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構建和完善成、渝兩個單核城市群基礎上,將加快培育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長壽、銅梁、榮昌、大足、南川、綦江、雙橋、潼南、萬盛等若干緊密相連的大中小城市,以“環線高速”連接,共同構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
協議特別強調,共同構建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加快建立開放、規范、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物流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成本。并將在成渝經濟區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取消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保體系。兩個行政區劃之間的跨地就業、創業將十分方便,區域行政和市場壁壘有望打破。
西部大開發重要載體
四川省副省長王懷臣認為,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將有利于川渝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投資環境的改善,通過經濟、產業的發展,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承接國際和我國東部優先發展區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成為承接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載體。
四川省發改委主任解洪告訴記者,在共建成渝經濟區過程中,將請國家發改委和中央有關部門編制規劃,從而有利于合理進行產業配置和空間布局,使經濟區成為西部開發戰略的高地、西部投資的“洼地”。
據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鴻舉介紹,成渝經濟區將加強合力,推進國家級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的建設,提高成渝地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跨區域的重大項目將在雙方合作的基礎下,得到更好更快的建設。”
打破行政區劃藩籬
今年是川渝分治、重慶市直轄十周年。近年來,西部發展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使川、渝兩地增強區域合作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日益增強。專家指出,重慶和四川作為長江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的差距在不斷拉大。進行區域經濟的整合,建立市場一體化機制,實現該經濟區域內的一切市場要素自由流動,是重慶和四川可以利用的不多的方式之一。
早在2004年2月,川渝兩地黨政主要領導人在率團互訪中簽署了在交通、旅游、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六個方面加強合作的《關于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即兩省市“1+6”合作協議,當時就被譽為川渝合作一個令人激動和振奮的里程碑。當年川渝兩地農民僅因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的開通,就節約資金2億元。此后近三年時間內,兩地各方成員共實施合作項目3650個,相互引資260多億元,商貿流通額達200多億元。即便如此,專家指出,雙方的合作面窄、合作規模小、合作層次低等問題,依然不可回避。
2006年11月15日,西南六省市區經協會在重慶舉行,與此同時,一場川渝分治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重慶悄然揭幕。來自中央和兩省市的領導、專家們圍繞川渝經濟合作的障礙、問題與對策以及合作的運行機制等八大主題進行深入研討。在此次會議上,國務院西部辦副主任曹玉書透露,未來5-10年內,國務院將在西部培育出2-3個經濟增長帶,就包括川渝經濟帶。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川渝兩地代表委員紛紛通過建議、提案表示:以共建成渝經濟區為載體的川渝合作,不僅有條件和可能,更是現實的必然選擇。重慶市委書記汪洋與四川省委書記杜青林共同建議,將“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他們的建議被采納。
2007年4月2日,成都金牛賓館,分治十年后,川渝兩地最高黨政“首腦”再度坐在一起。雙方迅速達成了建立統一工作和協調機制的共識,確立了“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領導保障機制”、“日常工作機制”和“實質性工作機制”,確定兩地每年都要進行一次高層互訪和共同召開經濟區合作論壇。
“川渝地域相鄰、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我們衷心希望進一步深化合作,促進雙贏互利。”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青林表示。
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汪洋也認為:“我們必須要淡化行政區域概念,增強經濟區域觀念,自覺打破行政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在經濟區域更加暢通和融合。”(記者 黃冬 王渡生)
川渝經濟帶
總面積20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慶市總面積的35.75%,全國總面積的2.7%,常住人口9960萬人。該經濟帶由35座城市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慶兩座特大城市,16個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個縣級行政單位。重慶40個區(市縣)中,僅黔江、酉陽、秀山3地未納入經濟區。川渝經濟帶的城市密度每平方公里為1.73。而全國水平僅為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