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非”思路 多元產業方興未艾
在保持石油主導產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非石油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大慶的既定目標。大慶的未來發展應該是這樣一幅宏偉的藍圖:用5~10年的時間,接續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石化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千億元產業,農牧產品深加工、機械制造、紡織、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初具規模;到2010年,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業“三足鼎立”之勢,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建成生態園林城市基本框架,市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完成由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自我服務型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礦區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轉變,把大慶建成具有高科技產業群體、高水平基礎設施、高質量人居環境、高效率管理體制的特大型城市,哈爾濱副中心城市。
大慶人認識到,發展非油工業、服務產業和新興產業,實施“以多補油”,有利于保持經濟效益穩中有升。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大慶就開始在培育發展石化等接續產業上下功夫,形成了發展非石油開采、非公有制經濟的思路。通過建園區、引企業、上項目,大慶已經初步形成了石化、食品、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接續產業框架。2004年,全市新建續建地方工業項目239個,新建肇源皮革城、紅崗生態園等9個工業園區,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55億元,占了地方經濟總量的一半。
我們的研究表明,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個拋物線,高峰之后必然遞減。誰能搶到戰略轉移主動權,誰就會得到發展,否則就會被淘汰。擺在大慶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就是,大慶不能躺在“油”身上過一輩子,必須學會吃“雜食”,讓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支撐起大慶的未來。同時,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民營經濟的增長提供載體。
事實上,大慶正是這樣做的。為了彌補原油銷售收入下降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大慶正在培育多種接續產業。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發展乳業,即用白的牛奶替代黑的石油。隨著乳業的振興,大慶“白”加“黑”的格局日漸明晰。統計資料顯示:到2005年6月底,全市奶牛存欄23.5萬頭,年產牛奶28.9萬噸,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投資近20個億的北亞集團雄踞在301國道一側,作為乳業龍頭昂首闊步;在杜爾伯特縣投資建廠的伊利集團,年加工牛奶18萬噸,不僅讓農民腰包鼓了起來,也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來自廈門的惠爾康等乳品企業,發展勢頭銳不可當。在乳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奶牛專業鄉、專業村、專業屯紛紛涌現。根據大慶經濟轉型的發展規劃,到2010年,全市存欄奶牛有望達到40萬頭。
除乳業以外,2010年大慶的糧食和畜產品深加工業將達到100億元的產值。我們在大慶看到,廠房一片一片地起,項目一園一園地建,企業一批一批地引,熱熱騰騰,紅紅火火。投資3.5億元的金鑼肉制品加工二期工程、50萬噸生物菌肥、120萬噸加氫裂化、30萬噸復合肥等項目已經投產;皮革城正在形成300萬張豬皮、200萬張牛皮、2400噸明膠的生產能力,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3億元。到2004年底,全市新建工業項目180多項,作為大慶接續產業的主力軍,以高新區為龍頭建設的強市大項目異彩紛呈。在糧食深加工方面,大慶正在建設一個總投資在26~40億元的大豆產業園。該產業園完全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打造大豆蛋白、食用油、大豆纖維、飼料等一整條產業鏈。大慶對醫藥、半導體芯片、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特種機械等領域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我們掌握的數據表明,2004年大慶非油經濟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達35.3%。“油”不再是一枝獨秀,大慶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資源型城市,正在走出單一的油經濟,多輪驅動謀發展。預計到2010年,全市非油產業可達到700億元。同樣令人欣慰的是,大慶正在實施“綠色生態戰略”──“城在綠中,湖在城中”。全市已建成了20個生態園,完成了總面積為52萬畝的退耕還林和人工綠化。
依托走廊 優勢產業乘勢而上
從2005年開始,黑龍江省決定用15年的時間,在哈爾濱至齊齊哈爾約200公里長、總面積8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哈大齊工業走廊。在國家著手緊縮“地根”之時,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的出爐,為處在轉型中的大慶解決了諸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政策瓶頸難題,使得大慶的各個園區在充分利用鹽堿地的同時,整合了現有的產業優勢。大慶形成的以石油、石化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也為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大慶區域的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從以原油為主導,變成石化產品上下游產業鏈,利用石油的依托,擴展產業鏈條。大慶正致力于在哈大齊走廊開發一批支柱型、主導型、高科技型大項目作為帶動全市經濟增量提速的籌碼。
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大慶區域發展規劃中,大慶把未來15年的建設細分為3個階段:從2005年到2010年,基本完成88.13平方公里鹽堿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新上重點項目500個。其中,到2006年底利用23.18平方公里鹽堿地,擺放194個重點項目。到2010年,地方工業銷售收入、增加值、對財政貢獻率實現翻番,初步實現經濟轉型。從2010年到2015年,開發利用126.25平方公里鹽堿地形成非油產業集群。從2016年到2020年,開發利用126.48平方公里鹽堿地,全面完成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大慶準備在濱洲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擺放興化、龍鳳、喇嘛甸3個項目區;在通讓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擺放讓胡路、宏偉、林源3個項目區;在薩大路沿線經濟帶上,擺放紅崗建材項目區;在綏滿和明沈公路沿線經濟帶上,擺放東城項目區。這些項目區,利用了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和大企業的系統工程,依托高新區的政策優勢,有效整合現有的產業基礎,體現了前瞻性和科學性。我們了解到,大慶已對各項目區內的規劃、項目設置、建設規模、基礎設施等事宜確定了詳細的操作方案和實施細則。僅2005年,就可開發利用鹽堿地14.51平方公里,新上項目147個,完成投資98.64億元。
作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中間區域,大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大慶正在結合利用好鹽堿地的用地方針,培育“一園一業”、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東城高新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14.67平方公里,鹽堿地等未利用地就占14.5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難的瓶頸被打通。此外,在產業布局上,該園區細分為高新技術區、石油天然氣化工區、精細化工區、輕工業區等4個園區,分別發展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的農牧產品加工業、機械制造業、醫藥工業、電子信息業、出口產品加工業、輕工產品制造業和新材料、石油化工天然氣衍生產品加工等項目,形成集群化發展的強勢。
我們感受最深的是,現在大慶更加重視優化投資環境。伴隨著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規劃的出臺,市內各項目園區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努力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高新區發揮基礎配套、機制靈活、政策優惠等優勢,圍繞石油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6大產業,策劃招商,理性招商,現已引進工業項目30個,到位資金1.04億元;龍鳳區做實、做活、做深“以商招商”文章,成批引進溫州、臺州的投資者;大同輕紡工業園已與13家企業簽訂了入園協議,與19家企業達成投資意向;讓胡路區拿出100萬元資金,設立了發展經濟重大貢獻“區長獎”,全區招商引資積極性高漲。優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引來了一批批參與者,高新區中的精細化工園已入駐企業47戶。龍鳳注塑工業園已有2個項目投產,2005年新上項目6個,累計投資2.3億元,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利稅2億元。薩爾圖區物資再生園目前有6家企業,2005年計劃新上3家,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800萬元、利稅600萬元。
政策支持 衰退產業亟需援助
我們深入的研究表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一般要經歷開發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要解決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積累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矛盾,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也離不開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體系的支撐。在現有條件下,僅僅依靠資源型城市自身的力量和市場的手段,難以實現轉型。特別是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慶,經濟轉型更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進行研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的實施內容。
首先,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為了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在資源開采的不同階段,引導和規范各類市場主體合理開發資源,承擔資源開發成本、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的責任和為資源型城市公共事業作貢獻的義務。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起符合價值規律的資源價格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不可再生礦產資源勘探、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和經濟轉型積累問題。通過國家實施財政轉移支付,解決計劃經濟時期該補償而未補償的歷史欠賬問題。
其次,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是國家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通過財稅扶持、資金和項目支持、減輕企業負擔等方式,對伴隨著資源的減少而走向衰退的產業進行直接援助,或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發展接續產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行間接援助。我們認為,“兩個機制”是對長期計劃經濟市場失靈的糾偏,是借助政府創造的條件,把資源型城市拉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兩個機制”對于大慶的成功轉型,意義非同一般。大慶可以在財稅扶持等直接援助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來反哺、支撐和保障接續產業的壯大。大慶的資源遞減問題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體制原因,是為共和國實現工業化付出的“成本”,帶有明顯的“公共品”支出的特征。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慶的主要功能是向國家輸出廉價石油,為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積累,而國家對大慶的石油資源開發實行“有水快流”,產業發展是“一枝獨秀”,開發原則是先生產、后生活,造成地方財力空虛、產業結構畸形、城市建設欠賬較多、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資源型城市中帶有普遍性,但在大慶表現得最為典型。
不容忽視的是,大慶至今尚未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存在著許多與市場經濟相悖的體制障礙,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政企不分。同時,全市的教育、文化、衛生、交通等社會事業,還有2/3由大企業承辦,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解決地方政府的接收經費問題。大慶應向中央申請,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比例,通過增加地方稅收留成比例,提供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資金。
我們認為,大慶的經濟轉型,已不是資源型城市自身的問題,而是關系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調整、解決環境污染、促進全省區域經濟規模化發展的大問題。因此,需要在全省范圍內統籌考慮解決經濟轉型問題,制定新的資源產業發展方針,確保產業發展政策與城市發展政策的統一。與此同時,大慶應盡快制定產業結構轉換援助政策,鼓勵選擇、發展替代產業,扶持并促進非資源產業的發展。中央和黑龍江省也應建立相應的反哺機制,制定適度的財政援助政策,如提高財政轉移支付比例,協調推動企業與地方盡快制定大慶的產業規劃、人力資源規劃和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
對于長期為國民經濟作出重大貢獻的大慶來說,“補償”和“援助”兩個字都會在他們心中引起漣漪,因為這意味著資金支持、政策優惠和更多的關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的建立,以及國家各種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實,大慶一定會更加輝煌。(彭真懷 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地方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