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嚴格管理的金融市場體系。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確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實行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離的金融組織體系;從1994年起實行匯率并軌。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從1996年12月1日起,我國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2、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1996年4月1日,我國對400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進行大幅度削減,關稅總水平降至23%。
13、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啟了改革的歷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為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 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于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在這一過程中,醫改的矛盾與困惑日益增多,隨著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不斷下降,到2002年已經下降到15.2%,而這些衛生費用主要來自地方財政,于是產權改革、“國退民進”的呼聲日益高漲;2004年底全國有近百億元民營和外資介入中國的近百家醫院的改制工作;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的總市場價值達到6400億元。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臺,開啟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志著我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于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為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2003年8月12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2007年8月7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將調控方向由調市場轉向調保障,首次明確廉租房取代經濟適用房,作為住房保障體系的中心。
14、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標志著我國經濟建設將朝著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15、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提前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對于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具有重大意義。
17、1999年 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經過全面修改的憲法,確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的內容。黨的十四大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非公有制經濟納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肯定。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有利于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擴大國內需求,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持久的推動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
19、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世貿組織成員在烏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諾都是中方的權利,中國將享受多邊貿易體系多年來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邊的、穩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享受的權利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入世也給中國政府和企業帶來挑戰,對政府加快轉換職能,依法行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加快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20、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一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提出這一奮斗目標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為這一目標而奮斗也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準備物質和精神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