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增值12倍的誘惑
就在神華、潞安集團的煤制油項目有條不紊推進的同時,兗礦集團、內蒙古伊泰集團等多家煤炭企業也揮舞著進軍煤制油的旗幟,高調宣布上馬煤制油項目。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一名專家介紹,去年1月份,《兗礦榆林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制油工業示范項目申請報告》通過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辦等領導以及專家學者的評估;由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逾25億元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大路新區興建的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正在順利建設,預計首條生產線將于2008年9月份進行試生產。該項目依托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的技術,規劃年產合成油料48萬噸,其中首條生產線設計年產能16萬噸,投產后主要產出柴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等產品,其中優質柴油占60%至80%左右。
全國煤制油項目呈雨后春筍之勢,在南非薩索爾石油集團中國公司執行副總裁陳黎明看來,是增值12倍的誘惑。陳黎明表示,煤炭液化技術是指以煤炭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的技術。早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煤炭直接液化廠。
為了克服進口石油的困難,南非自50年代以來已耗資70億美元建成了三座煤炭液化企業,年產石油產品700多萬噸。從煤炭加工增值角度看,煤炭發電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約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推動了企業對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煤化工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其次,到2020年,中國石油(601857行情,股吧)消費量將超過45億噸,將有60%的石油需求量需要進口。約四噸煤就可出一噸油,按照國際煤炭和石油的價格比,只要國際油價不低于23美元一桶,煤煉油就有十分美好的前景,而目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突破百美元每桶,其利潤不言而喻。
七大煤化工產業區藍圖
事實上,中國煤制油產業的規模成急劇擴張,與《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不無關系。
《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意見稿》主要提到自2006年至2020年,中國煤化工總計投資1萬多億元,其中裝備費用將占50%,技術費用占10%.征求意見稿提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煤制油規劃年產分別為150萬噸、1000萬噸和3000萬噸(2015年和2020年,煤制油占成品油的比例分別為4%和10%);摻燒于汽油的二甲醚的規劃是,在上述三個時間點上年產分別為500萬噸、1200萬噸和2000萬噸。
中國計劃在全國打造七大煤化工產業區,分別是黃河中下游、蒙東、黑東、蘇魯豫皖、中原、云貴和新疆。按規劃初稿,黃河中下游、新疆、蒙東將形成大規模甲醇、二甲醚、煤制油生產基地。目前《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在修訂之中,2008年內即將公布。
“按此發展速度,到2020年,中國在煤制油項目上將完成4000億元至5000億元的投資,形成年產5000萬噸煤制油生產能力。”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一名專家如是說。
煤制油面臨環境壓力效率難題
有關煤制油這一資本與技術盛宴的爭論同樣存在。爭議的焦點主要落到環境壓力、能源利用效率、技術。
安徽淮北礦業集團公司高級經濟師仲偉軍表示,煤制油,就是以煤為原料,經過化學反應,生成油。煤制油對煤炭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技術、資金和社會配套條件要求較高,在技術、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都存在風險,而且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風險表現形式。比如,煤制油工程投資巨大,先期成本比較高;我們的示范工程還需要經過工業化放大;油價有可能下跌等等。但我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以煤氣化為基礎的煤制油化工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的現實選擇。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怡卓表示,煤制油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布局,我國很多富煤地區離經濟發達地區較遠,而我國的特點是多煤炭的地方缺水,多水的地方缺煤。因此,煤化工發展的規劃布局一定要合理,富煤、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資料顯示,100萬噸/年的煤制油項目需投資100億元,每年需消耗500萬噸煤、1000萬噸水。發展煤化工首先要有充足的煤炭資源做保障,我國的煤炭資源總量較多,但達到一定勘查深度的儲量較少,與其他煤炭資源大國相比,有效供給不足,利用效率低。所以,有必要加大地質勘探力度,進一步提高煤炭的經濟可利用資源,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要做好總體規劃,引導發展。國家要積極地做好煤制油產業的總體規劃,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以避免投資風險,要全盤考慮生產地的資源、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承載力,切實制訂一個中長期發展規劃,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引導和規范發展。
記者了解到,對煤制油還有一種爭論聲音則是:煤制油的生產過程會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生產1噸油要排放7~8噸二氧化碳。因此我國政府對煤制油項目也是持“積極支持、謹慎推進”態度。此外,雖然中國煤炭總體儲量不小,但人均煤炭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0%,煤炭同樣是不可再生的,以一種稀缺資源去替代另一種稀缺資源,并不是新能源發展的絕對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