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州這場高溫超導磁懸浮項目風波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項目的核心技術究竟可靠不可靠?全世界都沒有能夠完成的一個科學難題,這個項目的核心技術提供者,有沒有最后完成的可能?
“不能說,全世界都沒有做出來的東西,我們就不能完成;但就目前實際情況看,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進入商業應用,似乎還很遙遠。”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鄭東寧如此告訴本刊。
迄今尚未到可能性論證階段
隨州這一項目,技術的“核心部分”來自西南交大超導研究所,由王家素、王素玉夫婦主持。
6月23日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參觀了王氏夫婦設在西南交大超導技術研究所的實驗室,王素玉為《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了他們這一“領先全世界”的技術走過的歷程。“我們1997年開始項目攻關,2000年的最后一天完成,當時的試驗車因此被命名為‘世紀號’。這個863項目給的經費只有100萬。”王素玉還說,當年的這個863項目,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的超導材料研究專家趙忠賢是支持的。
根據王素玉的介紹,他們設計的列車將以500公里的時速運行,“理論時速可以達到1000公里以上。”
但此前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趙忠賢并沒有提及他與這一項目的關系,相反,卻對其與此相關的宣傳提出了質疑:“500公里每小時?1000公里每小時?是新聞記者報道出現錯誤了吧,還是真是他們說的話?他們自己如果有那么多錢,隨他做好了,我們也沒必要去批評。”
——王氏夫婦使用的超導材料,正是趙忠賢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得到的。
鄭東寧介紹說,王氏夫婦實驗室中完成的這個項目,當時還是有一定影響,“幾次國際會議都邀請他們參加,客觀上對高溫超導磁懸浮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但能不能應用于實際,則是另一回事。”
鄭東寧認為,按照正常程序,對于這么大的工程,需要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提出一系列問題,探討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如果技術提供方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需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項目相關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項目迄今尚未到可行性論證的階段。
核心是控制技術要求
根據鄭東寧等相關專家的介紹,對于磁懸浮列車來說,控制技術(比如說,磁懸浮列車運行過程中,超高的速度會導致它發生震動,因此技術上要求控制震動幅度不超過懸浮高度,諸如此類的控制要求還有多項)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超導技術,而成為這類項目真正的“核心技術”——實際上,這些年來高溫超導技術沒有取得質的突破,大家所掌握的情況都差不多,實驗室里的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沒有太神秘的東西。商業化應用的困難就在于,如何保證列車在懸浮狀態下保持穩定的高速運行,鄭東寧告訴本刊。
而王素玉則介紹說,他們設計的磁懸浮列車解決了這一問題:“上海的常導磁懸浮列車,懸浮高度只有8毫米,控制技術的確非常復雜,西門子公司做的這個控制技術,后來以此為驕傲。但按照設計,我們的列車懸浮高度在20毫米左右,并且車體每米的重量只有兩三百公斤——而上海磁懸浮列車與火車相若,每米重兩三噸。這樣,我們的輔助技術(主要為控制技術)要求就低很多。”
但鄭東寧認為,即使一切如王素玉所說,控制技術依然是關鍵。而“在這一方面,中國跟世界前沿還差得很遠”。
王素玉也承認,從實驗室到示范線,完全不是一回事。“這面臨著龐大的綜合技術考驗,包括路橋設計、機械控制等技術。里面還有很多未知問題,或許會面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因此才認為不適合于做之前就做過多的新聞宣傳。”
成本如何確定
根據隨州和美爾斯通的宣傳,2~13公里的示范線,預計成本投入為2~13億人民幣。
“1公里一個億的成本,是根據美爾斯通公司所做的評估估算出來的。具體的成本,要根據具體要求而定。”王素玉說。
采用常溫導體磁懸浮技術,每公里成本就超過5億。王素玉解釋說,成本低得多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懸浮高度達到了20毫米,對控制技術的要求就低多了。
具體到這條示范線的成本,王素玉表示,項目真正啟動之前,還得對這邊的地層進行分析。“現在還沒有到選線那個程度。那邊的地形和地質狀況,現在都還沒有資料。”因此具體成本他們的項目組并沒有給出結論。
另外,隨州這個項目,與整個工程有關的輔助技術,在幾個方面都還沒有最終落實,“找了兩三家合作機構和單位。可能最后要投標決定。”王素玉說。
而中科院一位退休的超導研究專家對這一成本提出了嚴厲的質疑:“他們完全基于實驗室數據給出結論。從理論到實踐應用,有時需要解決的問題遠遠超過初始的想象——這個跨度之大,大到迄今世界上還沒有人能跨過去的地步。現階段,認為高溫超導磁懸浮成本比常導磁懸浮還低、甚至低幾倍,那只能是對這方面問題絲毫沒有實踐的憑空想象。如果達到500公里以上的時速,要求之高也就更加不可想象。”
日本為什么用低溫超導技術?
前述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高溫超導磁懸浮這項技術,多年前在國際上叫得很響,但迄今在國際上都沒有落實。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技術上的難點很多,其中之一是材料問題。“良好的超導體往往會在超導性能之外有著其他缺點,比如太脆、難加工、應用壽命短等等。液氮在大范圍內的保存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國際上,在實驗室里利用磁懸浮技術“把車子懸起來”的技術已經很多,日本、美國、德國都有。但大家用的更多是低溫超導技術。
“日本試驗的是低溫超導磁懸浮技術,已經做了幾十年了。”鄭東寧說,“之所以做低溫超導,還是覺得低溫超導技術更成熟,盡管冷卻成本更高一些,但由于冷卻成本在整個工程中所占比例很小,其他如控制、車輛制作等成本比例更高,因此認為這樣(即采用低溫超導而不是高溫超導做磁懸浮技術基礎)還是更合理、更現實。現在醫院里用的核磁共振成像,就利用的是低溫超導技術做支持。”
西南交大為何“不支持”?
實際上,高溫超導磁懸浮應用項目落戶隨州之前,已經有了比較長的一段故事。
“從2000年項目完成開始,迄今已有亞泰集團、波導等等公司來找過我們,要求我們合作。波導想投資1000萬,與學校合作共同承擔風險,但我們學校沒有接受。”王素玉說,“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又做了第二號設備、第三號設備,有好多次,在可能要做成示范線的情況下又給停下來了。但我們的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
針對這個項目,西南交大為什么不自己來推廣?實際上,在西南交大這座學校,類似的項目還有一個,在青城山開展,而青城山項目似乎受到了學校意外的青睞,他們還將在學校新校區修建試驗線。“學校給青城山那個項目投了很多錢,而對我們這個項目卻絲毫不表示熱情。他們認為我們的應該由國家來投資。當然,這里面還有人事關系等問題的原因。”這是王素玉的解釋。
西南交大科技處一位負責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則是:根據資料,從1989年到2007年,學校對王氏夫婦的高溫超導項目有10個自然基金小項目支持,7個已完成,3個在研,學校共撥給匹配項目經費50多萬元。“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人際關系不好,與其他專業交往存在困難,并且‘要價’上千萬,學校正在建設新校區,經費困難。”
而對青城山項目,學校投資也就是幾十萬,主要投資來自成都市政府——看來迄今學校對這兩個項目均沒有表現出過高的熱情。(方玄昌 黃永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