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我國面臨的通脹壓力的新形勢,我們必須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與力度。為此,在繼續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應改善和發揮財政政策對治理通脹壓力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來抑制主要生產資料價格的過快上漲。另外,我們還應把“三農”置于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步伐。最后,我們要防止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類價格大起大落,促進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價格總水平改變了始自2004年年底以來平穩回落的良好趨勢,重新出現加速上漲態勢,特別是今年以來,價格漲幅明顯擴大。
價格水平的過快上漲,會給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產生重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正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這個問題更值得關注。
緊縮貨幣政策與完善財政政策并舉
從目前來看,我們既要繼續執行總體從緊的貨幣政策,以遏制熱錢流入,同時又要完善財政政策,以此來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針對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平穩回落、通脹壓力較大及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等特點,在堅持貨幣政策總體上從緊的同時,應表現出更多的針對性、適應性和靈活性,。
第一,要合理控制信貸增長,既要保障國民經濟較快發展需要,又要防止投資過快增長。
根據年初制定的2008年經濟增長8%、價格上漲4.8%、新增信貸增長12%的調控目標,再結合今年經濟實際增幅將達10%左右,價格漲幅可能超過6%的現實,以及考慮到雪災和震災的影響,將今年新增貸款增速控制在16%左右是適當的,仍然體現了“從緊貨幣政策”的要求。
2008年5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僅增長14.9%,增幅比2007年末低1.2個百分點,略為偏低,致使部分金融機構和企業資金緊缺,融資成本上升。
第二,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阻止熱錢加速流入的趨勢。
要努力提高對通過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FDI)渠道流入熱錢的識別和管理能力,強化對資本流動、尤其是資本流出的管制,加強對可疑類外商投資的資金使用和流向的跟蹤監管,加大對地下錢莊的打擊力度,收緊對中國居民和香港居民自由換匯的額度。
第三,要在有效遏制熱錢加速流入的情況下,暫緩采取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在價格漲幅繼續擴大的情況下,審慎采取結構性加息政策。
今年以來,熱錢加速流入導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居高不下,促使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但由于熱錢去向不明,并沒有全部進入實體經濟,因而準備金率不斷提高導致部分企業求貸無門,資金緊缺。企業被迫轉向地下錢莊,部分上市公司為解資金之渴也加速大小非解禁股兌現,導致A股市場暴跌,金融資產大量縮水。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借貸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為熱錢謀取暴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進而又反過來刺激更多的熱錢奔涌而來。有鑒于此,央行應通過阻止熱錢流入來維護流動性,而不應反過來通過緊縮流動性來削弱熱錢的沖擊。雖然在中美存在利差的情況下加息會進一步強化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更高的利率固然會加大企業的成本壓力而不利于在短期內的通脹控制,但如果價格漲幅繼續擴大,“負利率”越加嚴重終將會對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帶來更大傷害,那么審慎加息將成為相對合理的無奈之舉。
在當前貨幣政策作用空間受到較大限制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在改善民生、促進消費、保障供應、抑制通脹以及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一是要降低企業稅負,理順價格關系,增加有效供給。由于本次通脹主要是由于部分基礎性產品供給不足,以及成本上升推動的,因此增加有效供給和降低成本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要盡可能降低緊缺性商品的進口關稅、企業營業稅、增值稅等稅率,防止在“土地財政”難以維系的情況下征稅過度和亂收費現象死灰復燃;另一方面要從源頭上加強價格干預,遏制煤炭、鋼鐵、化肥等重大商品價格的過度上漲,逐步理順煤電和油氣價格,完善成品油、糧食等生產性補貼方式。
二是要以最大力量支持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和產業化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是要繼續改善民生,完善保障制度,促進就業,降低個人所得稅稅負,完善財產性收入稅前費用抵扣政策,最終達到在宏觀經濟面臨回落風險下促進消費的目的。
四是要壓縮機關事業單位樓堂館所建設和無實質內容的會議及出國考察活動,支持防震、防洪建設和災后重建。
要抑制主要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
從目前來看,我國價格上漲的傳導主要有兩條線:一條線是由農產品價格上漲引起了食品和部分輕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另一條線是由煤、油和礦石類價格上漲引起鋼材、有色金屬、建材、農資和運輸等重大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進而推動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
其中,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真實反映了土地、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等投入成本(包括機會成本)的變化,是對多年來農產品價格偏低的矯正及其內在價值的回歸,有利于增加農產品供應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總體上應是利大于弊的。
因此,在保障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做好低收入群體食品補貼的基礎上,對由農產品價格上漲引起的階段性通脹上升我們應采取理性務實的態度。
然而,煤、油和礦石等一些基礎性產品價格的過快上漲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因素,極大地傷害了中下游產業的發展,是引起惡性通脹的重大推手。
因此,我們應當采取措施,提高油氣、礦產等資源性產品的控制力和話語權,保障煤電油運和糧食、鋼材、化肥等重大商品(服務)的生產和供應,抑制主要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
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從改善供給、引導消費、規范秩序三方面一齊發力,并加以高度重視和解決。
所謂改善供給,就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要求,對重大基礎性產業的投資和生產進行合理調控和引導,努力緩解資源瓶頸和需求缺口。
所謂引導消費,當務之急是要在控制煤炭、原油等源頭性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的同時,逐步理順電力和成品油價格。同時,要在清理亂收費的基礎上,審慎推進資源性產品稅制改革。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達到國家、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
所謂規范秩序,就是要反對壟斷,打擊壓產抬價、囤積居奇、假冒偽劣和散布虛假信息等擾亂正常生產和交易秩序的行為。在國際上,要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遏制近年來在礦產資源類領域的壟斷化趨勢,共同抵制國際熱錢對商品期貨市場的過度投機和操縱。在國內,要制止煤炭、鋼鐵和化肥領域存在的過度漲價和謀取暴利的現象。在這些領域,政府加強成本監督和價格干預(不是凍結),不是對市場的傷害,而是使失控的市場恢復理性的必要之舉。
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步伐
“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涉及重大民生和國家穩定,因此我們應堅定不移地把“三農”置于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持續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大目標,優化農村生產和組織方式,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農業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
一是要繼續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二是要在不改變耕地用途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逐步改變目前以戶為單位、小塊耕種、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科技化和規模化水平;三是要增加對農業的科研投入,把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抗風險能力;四是要繼續執行并完善當前的富農、惠農,促進糧食生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探索從需求端實施補貼的渠道和方法,提高糧食和農資補貼的效率;五是要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及時調整糧食生產和收購價格,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保持糧食價格的基本穩定和合理上漲,既不可“谷賤傷農”,也不能“谷貴傷民”。要加強糧食流通體系和渠道建設,強化國家在糧食流通和儲備中的主渠道作用。
促進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我們要防止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類價格大起大落,促進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住房投資需求被抑制、房價走低預期進一步強化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些主要城市的商品房住宅交易量縮價跌,開發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資金壓力,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與日俱增,同時部分銀行的房貸違約率也出現了上漲的趨勢,房地產風險驟然凸顯。
如果房地產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跌并形成趨勢,銀行自身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價值會不斷降低,那么來自房地產商和房地產購買者的呆壞賬比例會迅速上升,銀行體系將承受巨大壓力。由于房地產涉及投資和消費,房地產市場劇烈波動及其快速萎縮,必然會對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產生嚴重影響。
因此,合理引導房地產市場,防止房地產風險轉變為金融風險,進而威脅宏觀經濟健康穩健運行和社會穩定,理應成為當前需要加以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首先,作為房地產市場的決策者和調控者,政府應發揮其穩定和正確引導的核心作用。針對當前投資性購房已失去經濟意義,投機性購買更沒有贏利空間,以及房地產市場極度低迷的狀況,政府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同時,不應再出臺新的抑制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的政策。政府應集中力量做好廉租、廉價房建設,逐步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問題;要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合理確定土地投放的規模和節奏;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維護房地產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
其次,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的同時,對房地產的真實需求和符合國家調控方向和市場需求的項目應大力支持,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再次,房地產開發企業應轉變“暴利、暴富”觀念,樹立誠信、守法、服務大眾的可持續經營理念,以實際行動獲得社會公眾的尊重和信任。同時,在建材、土地、人工等成本迅速上升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和購買者對房地產的未來價格走勢應抱理性務實態度,唱多房地產固然不對,但唱空房地產危害更大,尤其在我國經濟可能面臨明顯回落的情況下。
從目前我國的股市來看,由于股市的漲跌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股市暴跌不僅讓國民財富和企業資產縮水,也為國際游資興風作浪提供空間,進而威脅社會穩定和金融安全。
因此,引導市場理性決策,重建投資者信心,維護資本市場健康運行應是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
從消除影響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穩定運行的因素出發,當前最為緊迫的工作就是要在加強以“公平、公正、公開”為目標的市場制度建設的同時,從嚴控制新股上市和再融資規模,規范大小非行為,消除擴容過快給投資者帶來的恐慌情緒。
盡管經過過去兩年的努力,困擾我國證券市場多年的股權分置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但股權分置改革僅僅完成了第一步,即對價支付階段,更為關鍵的工作是要規范大小非解禁后的大小非行為和市場承接能力問題。
從2008年起的未來三年中,A股市場將迎來大小非解禁高峰,解禁規模將達到9031.9億股。由于大小非解禁股本數量巨大且成本很低,如果解禁股集中減持兌現,必將對A股市場帶來致命沖擊。
因此,穩妥解決壓在投資者頭頂的解禁股“堰塞湖”至關重要。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做好規范大小非行為,控制兌現節奏等“泄洪”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從嚴控制新股上市和再融資等“上游來水”,為股權分置改革的最終完成讓路。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