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帝汶農民在收獲季節里打谷。
本報訊(記者 沈衍琪)隨著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目前已經有近30個國家開始大幅度限制糧食出口,使得全球糧食短缺進一步雪上加霜。綜合外電報道,由于目前糧食生產大國澳大利亞遭遇旱災,以及阿根廷受到罷工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更加集中依賴少數幾個維持大宗出口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泰國和巴西。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表示,最近幾個月來,已經至少有29個國家為確保本國的糧食供給,開始大幅度限制糧食出口。其中印度、越南等11個國家已經限制或禁止大米出口,巴基斯坦、玻利維亞等15個國家則對小麥(2038,-13.00,-0.63%,吧)進行限量或暫停出口,另有十余個國家限制玉米(1923,-6.00,-0.31%,吧)出口。我國從今年1月1日開始,對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稻米等糧食作物的出口加征5%-25%不等的出口稅。同時,國家還從去年年底開始取消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目前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內糧食供應,這也是緩解全球性糧食短缺的有效措施。”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認為。而我國由于近幾年來不斷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糧食已經連續四年實現較快增長。谷物市場供給充足的市場狀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沖擊。
他同時表示,盡管如此,我國并不能算是糧食出口大國。從1997年至2007年間,我國每年糧食貿易差不多都保持著出口量稍微大于進口的凈出口態勢,但如果將大豆(5075,-130.00,-2.50%,吧)也算入其中,則進口量超過出口量,成為凈進口國。因而即使我國增加糧食出口,對于國際市場供需形勢的影響也不大。“目前國際市場糧食供應緊張狀況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不斷推動生物燃料發展造成的,尤其是美國、巴西等以生物燃料替代石油資源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谷物出口數量為116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77%,而進口糧食數量則為9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4.5%。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下,糧食凈出口規模已經大為收縮。
不過,有專家認為,對糧食產品開征高額出口稅和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應是一項短期措施,不宜長期實行。“如果全球通貨膨脹壓力持續,不如接受通貨膨脹同行的現實,通過對受沖擊最大的群體給予補助等措施,避免糧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動搖整個社會秩序。”商務部貿研院專家梅新育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