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推動改革發展
回顧我國改革與發展的30年,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深化對于實踐的認識,不斷改革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思想,從而持續推動改革和發展。
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都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 大歷史關頭所發生的,并且所解決的都是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轉折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解決了撥亂反正問題,并最終選擇了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進入新世紀以來,改革發展進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如何正確理解發展的內涵,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以及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此背景下的理論創新,明確指出了要樹立什么樣的發展觀、如何進一步發展,并確立了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觀點。
30年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的主要經驗,就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重大思想和方法。正是在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引導下,逐步產生和形成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必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
我國30年的高速發展,得益于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通過對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經濟體制、國有經濟體制、城市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教育體制、就業體制、外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十大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調整,城鄉經濟迅速發展,資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國有企業發展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金融發展也正在步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總的來說,經過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得以完善,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更為顯著的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也讓經濟社會生活面貌、國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說,一是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過程中,減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為2.5億,到1985年時這個數字下降了一半,1990年則下降到8500萬,到2000年更下降到3200萬。目前,我國貧困人口數進一步下降為2375萬。二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顯得到提高和改善。30年來,我國人均收入增加了10倍,到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5.8%。
中國不斷發展的另外幾個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發展得益于市場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所產生的激勵和效率。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機制的理順,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經濟系統引入內在激勵機制,使得經濟效率大大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動力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的發展也得益于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學習模仿效應。對外開放不僅大量引進了外來投資,直接彌補了我國資金不足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學習全球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
我國的發展同樣得益于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政府作為改革的發動者,不僅制定改革發展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還是經濟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者,能有效避免單一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無序等問題。同時,在參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政府能充分重視和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以及一切先進的國際經驗,從而推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減少了失誤。
我國的發展還得益于資源稟賦結構所產生的豐富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及其人口紅利,很好地支持了30年來我國低成本的經濟增長。
當然,我國的發展也得益于較高的資本形成率。中國人民歷來擁有勤儉節約的習慣,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長時期內擁有較高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從而使得我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大規模的投資高增長。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的發展也得益于漸進式改革所產生的穩定社會效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震蕩,從而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左學金/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摘自8月27日解放日報《新智庫 新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