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我想談一談中國是如何應對這場金融危機的。
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出口大幅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加大。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局面。面對危機,我們果斷決策,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迅速出臺擴大國內需求的十項措施,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內需。中國政府推出了以財政支出帶動社會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的兩年計劃,規模相當于2007年中國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鐵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建設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國政府還推出了大規模的減稅計劃,一年可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我們還大幅度降息和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措施。
二是大范圍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計劃。我們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制定汽車、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我們采取經濟和技術的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發適銷對路產品。
三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機的根本力量。每一場大的危機常常伴隨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我們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特別是核心電子器件、核能開發利用、高檔數控機床等16個重大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就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
四是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失業保險金和工傷保險金標準,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我們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正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開辟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我們采取這些措施,把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振興產業、加強科技支撐、強化社會保障結合起來,把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結合起來,把克服當前困難和促進長遠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于中國的發展,也將給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留給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們,對現行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理論,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中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把計劃看成是絕對的,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決不會把市場機制與國家宏觀調控對立起來。既要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要發揮政府和社會監管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兩手都要硬,兩手同時發揮作用,才能實現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也才能使資源配置合理、協調、平衡、可持續。
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告訴人們,不受監管的市場經濟是多么可怕。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經濟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的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注定行不通的。因此,必須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儲蓄與消費的關系。
有效應對這場危機,還必須高度重視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陽光還要燦爛。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決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產生沖突。經濟學說應該代表公正和誠信,平等地促進所有人,包括最弱勢人群的福祉。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我們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女士們,先生們!
英國是我這次歐洲之行的最后一站。這次訪問,加深了我對歐洲的了解。中歐合作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對中歐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更加充滿信心。我們之間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也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中歐合作基礎堅實,前景光明。英國是最早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你們在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等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我們愿意向你們學習,加強交流與合作。
未來屬于青年一代。中英關系的美好前景要靠青年去開拓。撫今追昔,我想起對中英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劍橋校友李約瑟博士。他的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在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繼承傳統、勇于創新,是劍橋大學的優秀品格。希望更多的劍橋人關注中國,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做中英交流的友好使者。我相信,只要中英兩國青年相互學習,攜手共進,一定會譜寫出中英關系的嶄新篇章。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