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力拓“間諜案”仍沒有揭開全部面紗,也為正在進行的鐵礦石談判增加了不確定性。記者昨天獲悉,一方面,中方對外仍在與力拓、淡水河谷繼續進行談判;另一方面,中方對內正在重新審核鐵礦石進口許可證,以減少貿易商投機采購。
談判沒有停
上周,力拓中國鐵礦石業務總經理胡士泰和其他三名力拓上海負責銷售的工作人員被拘留后,市場一度認為這將影響目前中方仍在進行的鐵礦石談判,因為胡士泰本人也是談判組的成員之一。不過據記者了解,胡士泰并非是力拓方面的最主要談判者,中外雙方依然在接觸中。
當然,從上周到本周,多家鋼廠原本都有與胡士泰見面的計劃,主要交流市場看法和探討力拓對長期合同和現貨市場銷售的看法。這些見面目前都已經取消。鋼廠則主要按照日本確定的“首發價”來預付鐵礦石長期合同的進口款項。目前同品質的印度現貨礦到岸價已高于日本與澳洲簽訂的長期協議“首發價”8-10美元/噸,并且與巴西的長期協議價持平。
此外,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昨天也表示,力拓集團員工涉嫌竊取中國國家機密一案不會影響中國與外國企業的合作。這一案件是一起司法個案。“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現在要限制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合作,也不是要限制中外企業間開展合作。”
整治“潛規則”
然而,中方在鐵礦石談判中屢屢被動,其深層次的原因并不僅僅在于單純的行業信息被竊取。
“我的鋼鐵”分析師賈良群表示,歸根到底在于我國的進口鐵礦石秩序混亂無序。表現在每年鐵礦石談判的時候,一些中小企業都在現貨市場搶購鐵礦石。他們認為今年鐵礦石談判不會取得太大降幅,鐵礦石價格最后還要上漲,因此就囤貨待價而沽,造成鐵礦石進口量的大量增加。
早在幾個月前,當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呼吁國內鋼鐵企業一致對外,不要進口現貨鐵礦石的時候,就有38家中小鋼企集體倒戈,大量現貨鐵礦石涌入國內港口。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鋼鐵企業卻指出,國內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高價倒賣,賺取長協礦價格與現貨價的巨大差額利潤。
因此,此次力拓事件,與其說是為了今年鐵礦石談一個好價錢,不如說是為了整頓國內混亂的鋼廠和貿易商秩序。
主動中求變
那么,今年鐵礦石談判的最后走向如何,業內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是據理力爭,獲得一個更為優惠的長協礦價格;二是被迫接受首發價;三是一旦談判破裂,取消長協合同,“走現貨市場”;四是在長協貿易框架之內探討諸如“半年一定價”之類的新機制。這幾種可能性都應該考慮到,但從長遠來看,從國內鋼鐵業實際利益來看,一個基本原則是不可徹底打破長協礦機制,在此基礎上再研究如何順應變化了的市場情況。
有專家指出,如果形成一個“中國單獨定價”的局面,現在是優惠了,等市場上漲了,可能會付出更多代價。完全走現貨市場,對中國鋼廠而言,可能得到行情低迷時的“一時便宜”,但對其長期利益是根本性的損害;三大礦在現貨市場的壟斷性操作將更為便利。而諸如“半年定價”等新機制,既維持了長期貿易的傳統原則,同時又適度反映市場的波動變化。中國應該而且必須在定價機制變革中保持主動。(張曉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