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消息,鋼價連續三周下降,連帶進口鐵礦石現貨價格一路下滑,目前已跌破90美元/噸的關口,兩周下跌近20%。 中新社發五河 攝
新一輪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是要抓緊有利時機,而不是像今年這樣死守一條線,越拖越麻煩
“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沒有漲價的余地”。“需求增加,2010年度鐵礦石價格應上調30%~35%”。
在新一輪鐵礦石談判又要開局的時候,力推談判“中國模式”的中鋼協和三大礦山紛紛發出自己的聲音,不過,卻是針鋒相對。鐵礦石談判前的暗戰已經打響。
買賣博弈虛虛實實
被視作新一輪鐵礦石談判前奏的中國鋼鐵原材料國際研討會,于上周在青島如期召開。三大礦山的中國區負責人并不在發言名單上,雖然只能旁聽,他們卻不甘寂寞。會議同期,三大礦山通過海外渠道放風說,2010年的鐵礦石價格應該上調30%~35%。
它們大幅調價的理由在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導致鋼鐵需求和產量急劇增長,進而導致鐵礦石需求增加。此外,受美元持續貶值的影響,國際原油一度突破每桶80美元的高位,作為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商品鐵礦石,漲價也在情理之中。
主持鐵礦石談判的中鋼協方面則對這種說法予以了反擊。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指出,在全球主要鋼廠減少采購的情況下,鐵礦石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分析說明年鐵礦供應緊張的”。與之相呼應的是,瑞典原材料集團負責人也在會上表示,2010年鐵礦石將過剩3億~4億噸。
“要求漲價30%~35%有些過頭,但認為鐵礦石將過剩3億~4億噸也有些夸張。”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表示,這或許就是雙方的談判策略,一方會報較高的賣價,一方會出較低的買價,但談到最后都會妥協。
綜合供需兩方面情況看,徐向春認為,對于中鋼協來說,新一輪鐵礦石談判的關鍵應該是抓緊有利時機,而不是像今年這樣死守一條線,越拖越麻煩。
“中國模式”走上臺前
除了反擊三大礦山的提價企圖,中鋼協在此次會議上還提出要確立鐵礦石進口的“中國模式”,其中包括三項主張:一是進口鐵礦石結算周期從1月1日到12月31日;二是堅持長期協議量價互動,量大應價優;三是統一價格,確定了長期協議的供貨商就不允許再向中國企業出售兩個價格的鐵礦石。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表示,建立“中國模式”任重道遠,當前中國的鐵礦石進口秩序依然混亂。比如,今年1~8月,中國進口鐵礦石累計已達到4049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9812萬噸。再加上國產鐵礦石由上半年減產轉為增產,國內企業超量進口鐵礦5000萬噸。
“中鋼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中國模式的可行性比較成問題,”一位民營鋼廠負責人士表示,比如取消現貨礦,只保留長協礦,在中國鋼廠如此之分散,各家需求各異的背景下是不太現實的,“除非你把所有的小貿易商都消滅了,只保留幾家大的。但這樣一來豈不是又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冶金部一家負責進口的格局?”
至于“超量進口”的問題,各方更是見仁見智。“我的鋼鐵網”分析師曾節勝表示,超量進口是建立在海外礦石“相對低價”的基礎之上的,這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不是“即期需求”,而是起到一個“調蓄池”的作用。
三大路徑浮現
在經歷了2009年鐵礦石談判的拉鋸戰之后,各方對于中國鐵礦石供應存在的缺陷都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有分析認為,中國要滿足不斷上升的鐵礦石需求,有幾個可行的辦法:除了達成確定價格的長期供應合同外,還要加快投資海外鐵礦石開發、加強國內資源的勘探力度。
目前看來,中鋼協在推行長期供應合同方面立場較為堅定。而中國鋼企的海外投資2009年以來的進展也比較明顯。雖然近期中國鋼廠投資澳大利亞受阻,但總的來說,中國鐵礦石供應源頭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三大礦商的話語權遭到削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在加強國內資源勘探方面,遼寧本溪宣布發現30億噸大鐵礦的紀錄在短短數月后再次被刷新。10月初,山東省地礦局宣布,經過數十年的勘探,濟寧發現規模可能超過50億噸的特大鐵礦。
“雖然由于品位和埋藏深度的問題,國內大鐵礦的實際開采價值可能并不高。但這種后備資源能夠起到一種戰略平衡作用,即進口鐵礦石如果要價過高,就會激活國內資源的商業價值,這有利于增強中方在鐵礦石談判中的話語權。”一位鋼鐵業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記者何欣榮)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