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部地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初顯。
一是農民經營林業自主性高,增收效果顯著。陜西省太白縣改革后,近兩年累計投入造林資金3310萬元,發展了5萬多畝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林下還套種中藥材3萬畝,發展土雞5萬只,養殖蜜蜂近1萬箱,農民人均收入當年就增加510元。甘肅合水縣店子鄉連家莊村農民胡振東,投資26萬元,發展林下養雞,年出欄生態肉雞達4萬只,每畝創產值1萬元。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翁孔村南落小組僅采松脂每戶月均收入就達到2000元以上。楚雄州南華縣開門村,全村的山林實行封山育菌,今年野生菌收入戶均可達2萬元。四川省沐川縣永福鎮星海村五組有竹林面積2767畝,林改后,2006年產竹2000噸,人均收入達4000余元。
二是農民營造林積極性高,加快了社會造林步伐。河北省2008年民營造林面積比改革前增加31萬畝;甘肅省涇川縣農民今年春季自發造林6000多畝,占全縣造林任務的36%;秋季又自購苗木205萬株,栽植文冠果、核桃等經濟樹種1.63萬畝,新建果園3.2萬畝。青海省在林改中實行營造林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改革探索和創新,讓農民自愿選擇地塊,自愿選擇樹種,林業部門搞好種苗、技術服務、項目管理和監督工作,變“要我造林為我要造林”,有13個試點村農戶申報了造林,共完成公益林營造面積1430畝。
三是民主決策林改,促進西部地區農村社會民主和諧。各級黨委、政府尊重農民意愿,依靠群眾決策林改,充分發揮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有效地推動西部地區農村基層民主和黨風廉政建設。甘肅省涇川縣在推進林改中堅持做到“三個堅持,三個滿意”:堅持嚴格執行黨的改革政策,讓群眾對貫徹執行政策滿意;堅持嚴格林改方案程序,讓群眾對分配的方案滿意,堅持嚴格林改操作程序,讓群眾對分配結果滿意。同時,各地積極解決各種林權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有效促進了西部民族地區政治社會穩定。林改以來,云南、重慶、四川、陜西、甘肅林權糾紛件數調處率都達到了90%以上,陜西、新疆林地面積調處率達到90%以上。
下一步,要用5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完成西部地區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同時,推行一系列配套改革。 一要抓好林權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規范有序的林權管理與林權流轉服務中心,承辦林權登記造冊、核發林權證、檔案管理、流轉管理、林地承包經營爭議仲裁、林權糾紛調處和法律政策咨詢等工作,規范林權管理和服務,維護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二要加強財政扶持和金融服務。推進林業稅費減免,取消各種亂收費、亂攤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大對西部地區財政扶持力度,重點落實林業補貼和對財政困難縣、鄉轉移支付政策,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加大林業信貸投入,擴大森林保險試點范圍。推進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和評估師制度,規范集體林權流轉。 三要抓好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及各種協會建設試點,引導培育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農民逐步實現自我管理、規模經營。(中國發展門戶網 魏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