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數月之后,"民間投資20條"(以下簡稱"20條")又有了眉目。
"20條"亦稱《關于進一步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已于今年8月上旬上報國務院,但時至今日仍未有結論。《華夏時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這一備受社會關注的政策有望在明年出臺。此前有專家斷言"20條"將永久塵封,但據一位工信部官員證實,相關政策還在制定中。
本報記者發現,工信部中小企業司日前新增了一個名為"政策規劃處"的部門,而該部門負責的一項工作就是配合國家發改委草擬促進民間投資的部分條款。
12月10日,參與制定該政策的一位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正在制定的政策比8月份的版本更加細化,"細到了個別壟斷行業準入門檻放寬的尺度,以及清理、取消各種限制性和歧視性規定等。"
出臺放緩
在發改委人士看來,"20條"遲遲沒有出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8月份上報的文件線條太粗,沒有細化,出臺后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就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范圍而言,"20條"劃定了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金融保險、文教衛生和公共服務等五大領域。對此,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表示,文教衛生和公共服務兩個領域的門檻相對比較低,適合民營企業進入,但這些領域要么不賺錢,要么賺錢慢,民企不愿意投。
在制定"20條"的過程中,國家發改委的難處還不止這些。"政策措施想細但細不下去,因為發改委只有投資項目審批的權力,但沒有金融和財稅方面的權力,所以制定完的措施一到其他部委,要么不同意,要么就執行不下去。"張漢亞坦言。
此外,今年民資從煤炭、鋼鐵、航空等行業被擠出的事件頻出。尤其是8月份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委陸續出臺措施,從市場準入、環評、土地等方面入手嚴控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和擴展,悲觀人士甚至斷言"20條"就此偃旗息鼓。
不過,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消費短期內不能大幅提升,出口還在下滑,投資主要在靠政府拉動,但中央的投入已經過半,地方的配套資金短缺,只能靠民間投資接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也認同保育鈞的觀點,認為出臺"20條"仍有必要。
"新版"輪廓
本報記者了解到,正在制定的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更加細化,明確鼓勵和支持民資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同時加快推進鐵路、電力、市政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改革。
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拉動民間投資做過全面闡述:國家發改委將在擴大市場準入范圍、促進結構調整和民間資本合理流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服務和引導等方面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保育鈞也表示,鼓勵民間投資不僅只是"市場準入"一個方面的事情,金融和財稅方面的政策也要及時跟進。
據消息人士透露,新版本要求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及時調整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盡可能縮減核準范圍,下放核準權限。在投融資方面,新規還要求大力發展為民間投資服務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建立健全為民資服務的融資擔保體系,增加貸款抵押品種,鼓勵財政出資擔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