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被稱為“新36條”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將發布,可能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進入部分鐵路支線、干線建設等。
在此背景下,民營資本在經濟領域的各行各業生存狀態如何?民營資本面臨哪些挑戰和威脅?本報即日起將推出系列報道。
2005年3月,民航局一紙規章打開了民營資本進入航空業的閘門,十多家民營航空依次翱翔于藍天,蘭世立、王正華、王均瑤、祝凱……一個個生疏的面孔開始走向公眾的視野,他們自稱為“鯰魚群”,發誓要創造一個屬于他們的民航新時代!
5年后的今天,深圳航空、鷹聯航空、東星航空……或倒閉或落入國有航空之手。
是民營企業家的“短視”和“圈錢”中傷了民營航空這個群體,還是航空業制度注定了民營航空難以“長命”?
五年變局:10多家民營航空相繼被挫敗
2005年3月,民航局頒布《國內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試行)》,航空業正式向民營資本敞開大門,隨即,民間資本的神經就開始被點燃。僅僅在2005年前11個月,國內就有6家民營航空獲得籌建資格。
2個月后,民營航空的勢力進入“巔峰”。這一年的5月23日,匯潤以27.2億元的離奇天價,打敗國航和深圳市政府的聯手收購,將65%的深航股權收入囊中,深圳航空——這家盈利能力最強的航空公司正式進入民營陣營。
回望5年間,有20多家民營航空獲準籌建,如奧凱航空、鷹聯航空、東星航空等等。現如今,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或正在被公眾遺忘。東星航空和鯤鵬航空已經消失,前者被破產清算,后者被更名為河南航空;鷹聯航空投身四川航空,奧凱航空則被大田收購,而曾經是民營航空“一哥”的深圳航空,被國航強購。只有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為數不多的幾家航空公司尚在苦苦支撐。
教訓
只吸金而非專注做主業
進入民營航空的民營資本,并沒有幾個真正將民營航空當成航空公司來經營,而是利用監管不嚴之便利,將民營航空當成了“搖錢樹”,從中“圈錢”。
某媒體引用一位審計人士的話稱,“在重新審計的深航財報中,大量實際為"大股東占用"的資金,計提了撥備,直接影響盈利減值。”如果這個消息屬實,那么深航高達20多億的負資產就有了解釋。總資產只有不到4個億的東星航空,負債竟然高達10個多億,也有被幕后老板“圈錢”的嫌疑。
民營航空遭遇制度之困
“請各辦事處注意,如果誰出東星航空長沙海口的票,就不要出我們的票了;這是永久性政策。”這是記者手頭上一份“封殺令”的對話內容。
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往往讓民營航空在市場上喪失話語權。特別一場金融危機之后,高達150億元的國有資本金被注入了國航、東航和南航,而民營航空,只能依靠自己。制度之困和資金之殤,注定民營航空難以“長命”,以盈利為目的的民營資本,只能借“圈錢”來達到賺錢的目的。
業內呼聲
請給民營資本生存土壤
“5年前,民航局雖然開放了民航市場給民營資本,但沒有給予民營航空一個生存的土壤。”東星航空原高管、現名客旅行董事長萬以堅說。
據了解,雖然民營航空相繼獲準成立,但制度上的羈絆還相當多,一是航線資源,一些黃金航線的黃金時刻被國有大型航空公司牢牢把控,民營航空很難涉足;二是資金支援,目前的金融機構對民營航空的扶持力度很小;三是公平的政策環境,很多民營航空公司成立后,都受到了國有航空非法的擠壓,比如“封殺令”等手段。
因此,專家認為,允許民營航空成立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后續和配套政策也要跟上才行,否則,民營航空很難在市場中存活。
制度爭議
民航是否應向民營資本開放
次第倒下的民營航空給航空業敲響了警鐘,有關航空業是否應該向民營資本開放的爭論聲再起,原國航董事長李家祥就任民航局局長后,也立即作出了暫時停止受理客運航空公司的籌備申請。
制度之困很難徹底解決,即便是國內航空市場完全開放,還要面臨國際航權的壁壘。
其實,全球航空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如果從航空業誕生之日起計算,全球航空公司虧了上百億美元。”
所以,一架飛機動輒都要數億元的航空業,確實不是民營資本能夠敲得動的行業,再加上行業壁壘、國家之間的壁壘,以盈利為目的的民營資本,航空業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