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年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日前正式由國務院批準實施。依據《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眾多長三角研究專家表示,隨著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不斷深化,相信在《規劃》的推動下,世界級城市群的實現并不遙遠。
“同城效應”日漸凸顯
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跨江跨海大橋……近年來,隨著長三角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城市群空間布局結構已基本形成,“同城效應”日漸凸顯。
目前,滬寧、滬杭和杭寧三條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時快速交通圈,串聯起長三角區域的3個中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而即將通車的滬寧、滬杭城際鐵路則將使長三角城市群崛起為1小時都市群,“同城效應”更加明顯。
“蘇通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以及滬崇啟大橋的建設,則使長江北岸和杭州灣南岸城市與城市群域的核心貼得更近。”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加速了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步伐,并且由單一的經濟一體化向社會、文化、科技、生態等綜合性要素的全面一體化發展。
在《規劃》出臺之前,長三角兩省一市即在制度層面形成了一套協作機制,努力尋求體制與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區域內各職能部門更是在經濟、金融、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等多項專業領域廣泛合作,在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統一大市場發展、建設長三角信用體系、實現區域信息資源共享、構建人才市場等方面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規劃》的出臺,無疑會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加速一體化步伐。”郁鴻勝說。
離世界級還有多遠
盡管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差距仍然存在。
當今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有美國的大紐約區、五大湖區、芝加哥區、大洛杉磯區;日本的大東京區、阪神區、名古屋區;英國的倫敦城市群;韓國的首爾區;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區等。
“這些地區不僅是各國的經濟增長極,其運行機制、發展形態、空間構架等都有值得長三角城市群借鑒的獨到之處。”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研究部負責人沈玉芳說。
在沈玉芳看來,世界級城市群通常有著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協調各方利益,確保實現共贏;有著分工明確的產業協作體系,以發揮城市間的互補性。“雖然長三角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協作機制,但由于整體規劃一直沒有出臺,各自為政、產業同構、同質競爭的問題一直存在。”沈玉芳說。
此外,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中,粗放型經濟仍占有較大比重,各城市經濟增長仍基本依賴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生態環境脆弱、水體污染、土壤破壞和固體廢棄物堆積等問題較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挺進世界級的步伐。
“當然,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這些問題在未來將得到改觀。”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志彪說。
加快培育副中心城市
在眾多專家眼中,《規劃》的出臺無疑為該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帶來重大機遇。“當然,僅有《規劃》,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郁鴻勝表示,任何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長期的產業積累和城市群內部能量的積聚。
郁鴻勝建議,長三角地區應抓住《規劃》出臺的機遇,盡快制定落實方案,并實行規范化、動態化的監督與管理,加大規劃的實施力度。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周世峰則認為,配合《規劃》實施,長三角地區還應加快副中心城市的培育。
“一個成熟的城市群在中心城市下,往往還有若干個副中心城市,共同帶動城市群發展。”周世峰說,上海是長三角最大的中心城市,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等則為副中心城市,也應加強建設。另外,一些現實基礎稍差,但條件優越、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應加大培育力度,“如蘇北、浙西,這些地區將是長三角未來的新經濟增長極。”
劉志彪表示,《規劃》的具體實施應該和經濟轉型升級相結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整合資源,開展跨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上海以金融、商貿、航運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江蘇、浙江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
此外,郁鴻勝還建議加強跨區域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共保共治,實現綠色增長。 (記者劉巍巍 李榮 黃深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