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見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解讀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劉錚)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國家統計局近日根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一個個數據,一組組對比,見證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見證了文化體制改革對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見證了文化產業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貢獻。
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同期經濟增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重要貢獻
這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2004年至2008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現價)達到了22%,其中法人單位的增加值年均增速為23.3%,分別高于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3.6和4.9個百分點。
“從實現的現價增加值角度看,我國文化產業增速高于同期經濟增速,解決了眾多的就業,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統計局社會和科技統計司司長馬京奎說。
文化產業相當于我國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統計顯示,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63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相當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特別是在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中,北京的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相當于GDP的5.77%。
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低物耗、高產出、吸納大量就業的突出優勢。
統計顯示,2008年全國文化服務企業法人單位的營業利潤達到了981億元,比2004年增長5倍多;規模以上文化產品生產企業利潤達到592億元,比2004年增長110%。截至2008年底,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182萬人,占全國從業人員的1.53%,占城鎮從業人員的3.91%。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在國民經濟增速一度出現下滑的不利情況下,文化產業不但成為戰勝困難、應對危機的生力軍,更是為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作出巨大貢獻。
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對比,可以得出一個啟示,文化產業的發展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文化產業的增速在加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文化服務業市場化程度達到74.5%,文化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文化體制改革從2003年開始試點至今,已經進行了七年時間。七年間,文化體制改革成效如何?數據給出了量化的回答。
2008年,我國文化服務業45個行業中,經營性單位實現增加值占文化服務行業增加值的74.5%,與2004年相比,占比提高了7.3個百分點。
“經營性單位增加值占比反映了這一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以上數據說明,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成效明顯。”馬京奎分析指出。
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對后者,要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
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和重塑有競爭力的新型市場主體的關鍵環節。
2008年,文化體制改革始終走在前列的出版發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為:圖書出版84.7%、報紙出版71.7%、期刊出版67.1%、音像制品出版88.0%、電子出版物出版91.2%。
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情況顯示,截至2009年底,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制全面展開,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轉制工作基本完成,29家出版企業集團公司已組建完成。
2008年,文藝創作與表演、藝術表演場館等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比2004年有所提高,分別為23%、32.7%,而2004年均在20%以下。這些數據反映了這些行業改革的明顯進展和成效。
文化部發布的情況顯示,全國共有123家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其中2009年轉企改制的有69家,超過了過去六年的總和。
市場化程度反映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只要是改革搞得比較好的行業,發展的速度也比較快,比如出版發行、影視制作。
文化體制改革,絕非把“事業”都變成“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確定的改革方向,就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以更好地承擔起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
2008年市場化程度低于20%的9個文化服務行業,正是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保持其公益性特點的單位,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館、文物及文化保護、群眾文化活動等。
非公資本比重上升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迅猛,文化產業百花齊放繁榮發展
在規模不斷擴大、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非公資本比重不斷上升、新興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特征,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經營性單位中,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之比為47.5∶52.5,與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資本所占比重上升3.5個百分點。其中,個人資本上升最多,2008年占31.6%,比2004年提高6.5個百分點。
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私營單位達到29.9萬家,比2004年增加13萬家;從業人員達到400萬人,增加140萬人;資產增長14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44%。
在文化產業內資單位中,私營單位數量占三分之二,資產占37.7%,增加值占42%,營業收入占近50%。
在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發行、廣電、文藝的同時,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廣告、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
馬京奎介紹說,在文化產業統計中,把前者稱為核心層,把后者稱為外圍層。與2004年比較,2008年文化產業外圍層的份額顯著增加。
2008年,外圍層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0%,比2004年提高10個百分點;占文化產業營業收入23%,提高8個百分點;占文化產業資產34%,提高9個百分點;占文化產業從業人員24%,提高7個百分點。
“這說明,依托于網絡技術的新興文化業態和滿足群眾文化娛樂需求的休閑文化服務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馬京奎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