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正在全國20多個省市進行。各地目標相同:將農民的宅基地復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他們共同的政策依據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調查發現,這項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為以地生財的新途徑。有的地方突破指標范圍,甚至無指標而“掛鉤”,違背農民意愿,強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變為一場新的圈地運動。
在“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引領下,各地都在規劃著,要在一個很短的期限內,將域內農村“大變樣”,民居改樓房,大跨步進入新農村時代。據報道,各地規模浩大的拆村運動,打著各種旗號,例如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小城鎮化等。也有對應政策推出,諸如“村改社”、“宅基地換房”、“土地換社保”等。拆村并居,無數村莊正從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無數農民正在“被上樓”。宅基地轉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權力和資本“合謀”拿走。農民則住進了被選擇的“新農村”,過著被產生的“新生活”。專家指出,這是一次對農村的掠奪,強迫農民上樓并大規模取消自然村,不僅與法治精神相違背,對農村社會也將帶來巨大負面影響。此前,今年兩會期間,陳錫文指出,在這場讓農民上樓運動的背后,實質是把農村建設用地倒過來給城鎮用,弄得村莊稀里嘩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近年來,我國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用地的矛盾發展到很尖銳的程度。如何“找地”謀取政績,也成為各地國土部門的首要任務。據了解,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之前,嘗到土地財政甜頭的地方政府,都在辛苦“尋找”土地中。根據國土部的試點管理辦法,增減掛鉤嚴禁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強拆民房,強迫農民“上樓”的事例,已屢見不鮮。管理辦法要求,要在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復墾潛力較大的地區試點,現實中,不顧實際情況,“一刀切”拆并村莊的做法,非常普遍。
事實上,“找地”的實質是“土地財政”在作祟。“土地財政”屬于預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財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的收入來維持地方開支。在很多地方,第二財政早已超過第一財政。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稅收及城市擴張帶來的間接稅收占地方預算內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讓金凈收入占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財政”上,一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把集體所有或其他用途的土地整合后,進行招拍掛,價格就會翻幾番。在城市,可以靠出賣土地搞房地產開發,借以增加稅收,推動經濟增長。而在基層鄉鎮,沒有開發房地產的空間,但又面臨著發展的壓力,不得不打土地的主意,于是,一場讓農民“上樓”的行動愈演愈烈。
推進城鎮化,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農民需要組織。因此,城市化建設要開動腦筋,本著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效果的原則,編制具有前瞻性的規劃。事實上,再多的扶持與幫助作用也是有限的,重在農民自身主體作用的發揮。城市化建設,最缺少的既不是資金,也不是項目,最缺的是觀念。推進城鎮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應深化農村民主建設,健全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并讓義務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社會產品更深入地走向農村,真正尊重群眾意愿,實現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愿望,提高群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將清潔、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入農村,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才是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