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2011年一季度國際商品市場回顧
繼2009年強力反彈之后,2010年國際商品市場繼續全面走強,農產品及金屬價格上漲尤為突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制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10年12月商品價格綜合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24.0%,其中工業用農業原材料、有色金屬和食品類價格指數漲幅居前,分別為32.1%、32.1%和26.5%。
2011年一季度,在市場需求旺盛、流動性充裕、供給偏緊的背景下,糧食、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商品價格均漲勢迅猛,西亞北非地區產油國局勢不穩更進一步推動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編制的食品價格指數連續8個月上漲,2月份升至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3月末,芝加哥交易所玉米、小麥、大豆和豆油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96.2%、61.2%、44.0%和48.6%。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錫、鉛、鋁的價格分別上漲21.4%、72.3%、25.7%、13.9%。紐約金價屢創新高,3月末同比上漲28.0%,白銀漲勢更猛,同比漲幅達113.7%,價格創30年來的新高。至2011年一季度末,各類大宗商品價格水平均已達到或超過2008年中期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高點。
圖1 2010年以來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繼續飆升
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2005年為100。
資料來源: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2010年4月。
2010年全球經濟呈現復蘇態勢,新興市場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經濟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大宗商品需求逐步增加,商品價格快速上漲。美歐日相繼推行數量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走低,推動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受自然災害影響,農產品供給持續偏緊,直接導致進口需求旺盛和食品占消費比例較高的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水平不斷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2010年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率由2009年的0.7%上升至2.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則由3.7%上升至4.5%,預計2011年將分別達到2.5%和6.0%。當前通貨膨脹已經開始從新興市場向發達經濟體蔓延擴散,遏制通脹將成為2011年各經濟體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影響2011年國際商品市場的因素
展望2011年,全球經濟繼續復蘇將進一步帶動商品需求增長,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短期內仍將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走低的局面仍將持續,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震蕩走高。但全球通脹壓力上升,主權債務問題陰影不散,大宗商品價格轉向下行的可能仍然存在。
1.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確立。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雖然脆弱但回升向好的態勢基本確立,國際貿易、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發展前景進一步好轉,經濟增長帶動了對重要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將支持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2.流動性泛濫與投資需求。金融危機后流動性突然放大,大量資金為趨利避險涌入商品市場。據IMF報告,至2010年底,投資者持有的期貨、商品指數等大宗商品資產總額達3760億美元。LME數據顯示,2010年該交易所交易量達1.203億手,創歷史新高。資本的追捧不僅使黃金、原油、銅等商品期貨的金融屬性增強,同時具有金融屬性的商品范圍迅速擴大,新的衍生交易品種如鐵礦石、鋼材等也不斷推出,推動了各種商品價格交替上漲。
3.美元持續疲軟。盡管金融危機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主導地位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但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國際計價單位、支付手段和儲備手段。在全球國際貿易計價、外匯儲備,以及國際金融交易中,使用美元占比分別為48%、61.3%和83.6%。美國經濟復蘇相對緩慢,“雙赤字”居高不下,受此影響,2011年美元總體走勢可能繼續偏弱,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繼續走高難以避免。
4.多種能源原材料供應偏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以及人口和收入的增長,對大宗商品需求不斷擴大,而多種重要的資源能源商品,如石油、銅、稀土、棉花、糧食等生產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實際需求,同時全球多數大宗商品的供應都處于賣方壟斷格局,議價難度較大。
5.極端天氣與突發事件的后續影響。近半年來各種突發事件頻發,對商品供應形成一定沖擊,進一步加劇了商品價格的異常波動。全球各地惡劣天氣推升糧食價格;西亞北非地區產油國局勢不穩,市場對石油供應的擔憂不減;日本大地震短期內由于需求下降使得資源能源價格有所下挫,但長期看災后重建也將增加對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進而推動價格上漲。
表1 國際商品價格走勢
注:1、制成品:占發達國家貨物出口83%的制成品的出口單位價格;石油:英國布倫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薩斯原油的平均價格;非燃料初級產品:以2002-2004年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為權數。2、2011年和2012年數值為預測數。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2011年4月,表A9。
三、2011年主要商品市場前景
糧農產品因主產區減產,國際糧價于2010年下半年開始迅速攀升,油價快速上漲及全球谷物庫存急速下降,助推國際糧價屢創新高。展望今年,一些受災國家的作物產量將有所恢復,糧食出口禁令有望解除,同時由于價格上揚,2010/11年度全球播種面積增加,糧食供應趨緊的局面可望改善。據FAO預測,2011年全球小麥產量將比2010年增長3.4%,達到6.76億噸,但仍低于2008年和2009年水平。鑒于人口增長、收入增加、油價上漲將導致對口糧、飼料、能源需求持續增加,而生產成本上升、庫存水平低及流動性過剩等問題仍然存在,國際糧價還存在繼續上漲的可能,總體將呈高位寬幅震蕩走勢。
圖2 2010年以來食品價格漲勢迅猛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食品形勢-食品價格指數》,2011年4月。
能源全球重要產油區,西亞北非地區的一些國家自2011年初始局勢出現動蕩不安,導致國際油價大幅飆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產量近期因西亞北非局勢不穩而略有下降,但其剩余產能及非OPEC成員國的產量增加足以滿足缺口,供需可以實現基本平衡。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報告,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將達到8940萬桶,比上年增長3.4%,為2004年來最高增長水平。日本核泄漏事件令全球重新謹慎審視未來核電產業發展,對原油價格走高產生有力支撐。在此背景下,替代能源的重要作用日趨顯現。天然氣和煤炭在能源市場的比重上升,特別是相對而言價格低廉、供應充足、使用安全的煤炭,需求將快速增長,未來煤炭價格與油價的聯動性將進一步增強。
有色金屬受新興市場經濟強勁增長的帶動影響,2010年銅、鋁、鉛、鋅、鎳等主要有色金屬的全球消費量均達歷史最高水平。在需求旺盛、庫存減少、美元貶值等多種因素作用下,有色金屬價格全線上揚。LME銅、錫價格創歷史新高,其他品種價格也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平。2011年,有色金屬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但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依然不少,同時,能源開采成本上升、環境標準趨嚴、庫存水平偏低等因素導致供應增長滯后,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價格仍有上升動力,但漲幅有限。
紡織纖維全球經濟復蘇、消費增長極大的提振了棉花需求,而棉花供應量連年下降,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加之庫存減少、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2010年棉花價格持續攀升,紐約商業交易所棉價全年上漲92%。在高棉價刺激下,美國、印度、巴西等主產國紛紛大幅擴大種植面積,美國農業部估計2010/11年度世界棉花產量將比上年增長13%,達到1.15億包。2011年棉花需求勢頭不減,而短期內國際棉花市場供應偏緊,棉價將繼續維持高位,甚至有再創新高可能。但新棉上市后供需矛盾會得到一定緩解,價格將受較大下行壓力。
2011年全球紡織纖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9300萬噸,隨著產業發展和消費水平提高,市場對各種功能性紡織纖維的需求迅速增長,合成纖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化工品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是帶動全球化學工業復蘇的主要動力。未來數年,主要石化建設項目也將集中在需求旺盛的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11年,全球乙烯需求將比上年增長5%,達到1.15億噸,同期新增項目陸續投產,產能將增至約1.4億噸,遠遠大于實際需求,石化行業的盈利能力面臨考驗。塑料市場亦有相似表現,產能增速將超過需求增速,導致全球聚烯烴裝置開工率下降。2011年油漆、涂料等全球專用化學品市場將繼續增長,但增速明顯低于2010年,同時行業發展受到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制約。日本是石油煉化下游行業和精細化工多個領域的全球領先者和主要供應來源地之一,大地震造成生產中斷,令部分化工產品出現階段性供應趨緊,短期內推升全球同類產品的價格。
鋼鐵2010年,實行了近40年的鐵礦石年度定價機制宣告終結,轉而采用與現貨市場掛鉤的季度定價機制。新的定價機制令鐵礦石價格與市場需求變化聯系更加緊密,價格波動也更為頻繁。印度因國內需求上升而采取包括提高鐵礦石出口關稅在內的限制措施,刺激國際鐵礦石價格進一步上漲。2010年末中國進口印度粉礦價格比2009年長協價上漲118-149%。鐵礦石價格上漲在推高鋼價的同時,也使鋼鐵廠商的利潤受到擠壓。
2010年全球粗鋼產量14.14億噸,同比增長15%,為1955年以來最大增幅,主要產鋼國產量均呈兩位數增長,但中國的產量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2011年全球鋼產量將增長6.2%,達15億噸。受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下游需求旺盛、庫存較低等影響,鋼材價格穩步上漲,至2011年3月末,CRU鋼材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19.8%。預計2011年上述因素將繼續推高全球鋼價。
機電產品2010年全球制造業轉暖,以機床為代表的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勁復蘇。全年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產值增長8.8%;日本機械訂單金額比2009年增長15%,兩年來首次實現增長,其中外需訂單比上年增長41%。世界28個主要機床生產國家和地區產值達663億美元,同比增長21%。德國機床訂單增長了85%,日本機床訂單增長了140%。市場增量主要來自中國、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中國在世界機床產業的復蘇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機床消費國和進口國。預計2011年全球機械設備市場將繼續保持旺盛勢頭,機床產銷穩定增長。
2010年汽車業強勁反彈,全球汽車總產量7760萬輛,比上年增長25%。新興市場繼續作為領頭羊,領跑全球汽車市場。其中,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第一大汽車制造國。2010年全球乘用車銷量比上一年增長12%,成熟市場整體表現不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銷售總量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占全球市場的51.1%。巴西汽車銷量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消費市場,俄羅斯、印度乘用車銷量增幅均在30%以上。預計2011年新興國家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日本是全球重要的汽車電子產品、關鍵零部件供應國,大地震及隨后的次生災害對日本工業生產以至全球汽車產業鏈造成嚴重沖擊,生產供應格局或將因此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有機會獲得更多投資和更大的市場份額。
近年電子新產品和新技術頻繁發布,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絡電視、3D電視等不斷侵蝕傳統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美國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預計,2011年全球個人電腦(PC)銷量將減少39%,非智能手機銷量將下滑56%,而3D電視銷量有望增長5倍,平板電腦銷量增長1.6倍,電子書閱讀器銷量增長1.33倍,智能手機增長26%。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快速復蘇,以及主要電子產品的平均半導體含量增加,推動2010年半導體需求大幅增長,同時受庫存重建、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上漲影響,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30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5%。預計2011全球半導體產業增速趨緩,全年銷售額將增長9%。
商務部綜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