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記者調查
核心數據提前“走光”有前科
雖然此前傳出“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員因為泄露宏觀經濟數據相繼離崗”的消息僅僅涉及到國內部分宏觀數據的泄密,但記者的調查顯示,形形色色的經濟數據甚至宏觀決策泄露時有發生。
比如,一家國內知名券商負責宏觀研究的研究員多次在國家統計局月度宏觀數據公布的前一兩天,通過短信向記者詳細告知了第二天將要公布的所有數據,雖然標明“傳言”,但都與之后國家統計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絲毫不差。這樣的“傳言”已成為市場的一種習慣。每當數據發布前夕,各種傳言開始在市場里散播,而這些傳言的共同出處都是“消息人士”。
今年年初,由于調整權數,備受市場關注的CPI數據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市場眾多機構預測1月份CPI同比將超過5%,而當時經濟學家們對于1月份的CPI預測均值甚至達到了5.4%。當時,隨著CPI數據公布日子的日益臨近,各種傳聞再次來襲。在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記者采訪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時得知:“之前傳聞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現在還有一個版本是4.9%,因為統計局調整了權重。”在第二天公布的統計數據中,1月份CPI與這位經濟學家所說的傳言完全吻合。
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加息宏觀決策也被認為是疑似泄密的重災區。從股市的直接反映看,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開啟加息周期以來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隔在春節長假之后,其他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個交易日有所反應。
記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數據的人士詢問消息的出處,答案模棱兩可:朋友、同學都有可能成為消息的來源。比如,曾經身為某知名大學金融學博士的某研究員,因為有供職于人民銀行的同學,提供的數據也被認為更具有可信度。
深度解讀
“數據反腐”已成反腐新課題
在宏觀經濟數據公信力受到公眾質疑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微博專欄)認為,關鍵經濟數據和決策的泄密不僅會給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國內的經濟研究水平倒退。“從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看,由于各種傳聞、消息人士的出現,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場走勢的宏觀經濟數據,在資本市場中成了信息占優一方獲取利益的籌碼。”
趙錫軍告訴記者:“以CPI為例,由于這一數據和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收益率密切相關,因此從事債券交易、研究的人員都會緊盯這一數據。大多時候,機構在正式數據公布之前,就會根據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場,這也是眾多機構、人員不惜代價提前獲取數據的原因所在。”
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認為,數據泄露在當前虛擬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會造成市場不公平。“通過這種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所謂信息優勢無異于公然搶劫。”
數據泄密導致國家權威性下降,對于市場的公正性形成挑戰,業內人士應從制度建設和自律要求兩方面著手,加大對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中國社科院人民財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賢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來國家統計局數據不斷發生“未卜先知”的情況下,數據反腐已經成為反腐敗的新課題。
趙慶明認為,應當通過設立更為嚴格的統計數據發布制度保證數據發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關部門通過縮短數據采集、制作到發布的流程,減少涉密人員的范圍,也可以達到減少數據泄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