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國網北京12月8日訊 今日發布的2011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新農合”效果喜憂參半,農民工群體滿意度較低。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建設小康社會”研討會暨2011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首發式于2011年12月8日在京舉辦。藍皮書通過對城鄉統籌發展和建設情況進行普遍調查和典型調查,系統研究了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創新,深入分析了各地在城鄉協調、統籌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突出問題,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的對策建議。
藍皮書認為,以新型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被視為是縮小城鄉居民社會福利差距,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全國層面,我國從2002年開始重新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開始大力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經過幾年的實踐,這兩項制度已經從最初的試點發展到基本上覆蓋全部農村地區,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與參加新農合的人數均大為提升。對農村醫療設施和新農合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擁有衛生所的村莊已經占到75%,但是僅有略多于一半的村莊衛生所能保障村民的健康需求,說明農村衛生醫療設施還有待改善。
對于新農合的效果,藍皮書顯示,農民對這一醫療制度的滿意度和由此得到的安全感都很高,這相對于他們以前的醫療狀況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改善。但是,新農合的問題也浮現出來。其中,農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收費高”,很多農民認為隨著醫療費用的報銷,藥價也水漲船高,農民從中獲取的真正利益并不多。同時,新農合保障的疾病類型少,程序復雜等也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在很多時候還會給農民造成麻煩。
與此同時,農民群體中的一部分——農民工群體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較低,他們從戶籍身份上講是農民,但從職業分工上講他們是流動在城市里的工人,他們的醫療費用無法納入報銷范圍,對于他們而言,新農合并沒有改善他們的醫療環境,也沒有給他們保障。
中國的醫療保障分為三個群體:廣大的農民、城市居民和城市職工。三者的醫療保障水平是不相同的,尤其是在大病醫療上。雖然,每個省份因各自情況不同,報銷比例不盡相同,但是,整體而言,農民的報銷比例是最小的,通常在40%~50%,城鎮居民次之,最高的是城鎮職工,一般能達到80%。
上述這些方面均是城鄉統籌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