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洋奶粉內地售價全球最貴 毛利率達100%(組圖)

2012年01月05日14:13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洋品牌 久光 woolworths 全球采購 奶粉質量 奶粉企業 毛利率 寶寶吃 售價 生產

三年四次集中漲價,換配方改產地都是理由

自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進入集中漲價期,三年之內共有四次集中調價,包括美贊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內的洋奶粉,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根據東方艾格農用咨詢中心提供的統計數據,2008年以來,經過多輪漲價潮,部分外資品牌奶粉價格上漲50%左右。

根據王丁棉的觀察,“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到現在,洋品牌奶粉整體的提價幅度近50%。 “2008年之前,市場上洋品牌奶粉每罐的價格集中在150元到200元,經歷幾輪提價后,現在至少提價50元,多的能夠達到100元。 ”

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三年間大幅提升了?從三四萬元一噸的高位跌落,目前僅2.9萬元/噸的原料奶粉打破了這一說法。那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這個“萬金油”理由外,還有什么說法呢? “洋品牌奶粉如果要漲價,手段可謂五花八門。 ”王丁棉告訴記者,換新包裝,推出新產品,配方升級,都是洋品牌奶粉常用的漲價手段。

“無論是更換包裝,還是升級配方乃至于推出新產品,其原材料的成本變化不會很大。 ”他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基礎營養就是蛋白質、鈣質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統一基礎來生產,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營養元素,總體上大同小異。“即使推出所謂的新產品,實際內容也可能一樣。”在更換新包裝的同時,廠家很可能將原來的1000克聽裝改為900克的凈含量,由大變小變相漲價。由于原產地的變化導致的關稅變動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從新加坡原裝進口而來,新加坡作為自由貿易區,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為零關稅。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容,產品供不應求,該品牌增加產自澳大利亞牧場的產品,但進口關稅卻提高到8%、9%,因此在國內市場全線提價銷售,讓消費者買單。

關稅降低消費者未得真實惠,受益還是企業

去年12月,財政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出公告,宣布從2012年開始,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內的730類產品將降低關稅,平均稅率僅為4.4%,比最惠國稅率低50%以上。但業界普遍分析認為,關稅下調難以阻止洋奶粉價格年年上漲的步伐。記者昨天走訪本市部分超市后發現,洋奶粉的價格依舊巍然不動。

“關稅下調?沒聽說過。 ”在家樂福超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專柜前,一名促銷員表示并不知道關稅下調,近期她所負責的品牌嬰幼兒奶粉并未出現價格下跌。她坦言:“從我開始在這兒銷售奶粉,就沒見過它跌價。 ”

“降價?看目前的勢頭是不可能的。 ”王丁棉說,洋奶粉在內地售價正在越來越快地打破400元大關,僅靠關稅下調就阻止其上漲勢頭的想法顯然“不靠譜”。 “說到底,洋奶粉價格高企的原因不是關稅,不是成本,而是追求高利潤! ”

專家認為,鑒于洋奶粉定位于高端市場的營銷策略,即使關稅下調,消費者也很難從中享受到太多的實惠。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表示,洋奶粉、化妝品等在中國都有其各自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一定會繼續維護自己高端市場定位的形象。 “關稅降低未必會給消費者帶來實惠,真正受益的可能還是外資奶粉企業。 ”

反思

為何國產奶粉難獲消費者信任

說漲就漲,外來的洋奶粉究竟底氣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條: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仍未消退,消費者對其安全、品質存在信任危機;國內乳業標準降低,大企業窩里斗,惡性競爭;洋品牌奶粉多年經營,已經在我國嬰幼兒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盡管三聚氰胺事件過去了3年,但乳業的傷口依舊沒有愈合。”王丁棉表示,在2008年以前,國產品牌奶粉占據國內7成市場,洋品牌奶粉僅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一道 “分水嶺”,國產品牌奶粉至今沒能重回消費者的心中。談及現狀,他頗感無奈,一系列的數據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乳制品交易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據60%至65%的份額,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所占份額達90%以上,掌握了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主導權。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 2010年我國進口奶粉41.4萬噸,增長 67.8%;平均價格為每噸3352.8美元,上漲42.6%。 2011年,預計進口奶粉總量再創新高,可達60萬噸。

“這兩年國內乳制品的市場消費總量在提高,但國內生產規模卻沒有明顯變化,增長去了哪里?流向了國外。”王丁棉告訴記者,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殺牛倒奶的情況,盡管并非大面積擴散,但依舊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國內市場除了洋品牌采用進口奶源,甚至國內品牌也紛紛引進國外奶源,利用資本加概念的優勢爭奪市場,對于中國的奶農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

也有專家對于國內企業貼牌生產洋奶粉持支持態度。 “在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任危機頻發的現階段,貼牌方式是我國乳企與洋奶粉對抗的方法之一。”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貼牌生產方式能滿足消費者“產地控” “品牌控”的消費思維和習慣,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對國內市場的了解及渠道等資源,有針對性地開拓市場,達到共贏的目的。 “當然,短期來看國產品牌難以在眾多洋品牌奶粉的包圍中開辟出一條路,但在這些洋品牌奶粉質量問題頻發、網絡代購奶粉風險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國產奶粉這種貼牌方式仍具有極大的空間。”

對于中國乳業的未來發展,業內專家均認為, “練好內功”四個字才是真經。 “國外的奶粉企業很多都是從制藥行業轉來,他們在產品質量控制上有一整套體系,研發力量相對強大。”陳連芳表示,中國企業如何在產品質量安全上下工夫,重新樹立品牌形象和美譽度,是其應該花大力氣做的事情。但現在部分企業仍糾結在 “恩怨”之上,屢次出現惡性競爭事件,這樣無疑是自毀長城。 “同時,國內的行業協會也應該發揮作用,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建設源頭。只有從奶源建設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夠在終端市場上和外資品牌一決勝負。”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