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六、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
進一步增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各項政策的協同性,繼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快人才培養和信息化建設,加強藥品生產流通和醫藥衛生監管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
(一)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15年達到40元以上,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衛生監督協管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主要媒體要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科學就醫和安全合理用藥。到2015年,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75%以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范化管理率達到40%以上。
逐步增加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繼續開展國家免疫規劃,艾滋病和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適齡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穩定在96%以上。重點做好食品安全(包括餐飲、飲用水衛生)、職業衛生、精神衛生、慢性病防控、重大地方病防控、衛生應急等對居民健康有重要影響的公共衛生服務。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計劃生育、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強衛生監督、農村應急救治、精神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等能力建設。提高疾病監測、預防、控制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流動人口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的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嚴格開展績效考核和效果評估,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效益。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分工協作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全額安排。
(二)推進醫療資源結構優化和布局調整。科學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明確省、市、縣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新增衛生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資本。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張的,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鼓勵各地整合轄區內檢查檢驗資源,促進大型設備資源共建共享。加強醫療服務體系薄弱環節建設,優先支持基層以及老少邊窮等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發展。每個縣重點辦好1至2所縣級醫院(含縣中醫院)。繼續支持醫療機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加強省級婦兒專科醫院和縣級醫院婦兒科建設。推進邊遠地區地市級綜合醫院建設。鼓勵發展康復醫療和長期護理。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以城鄉基層為重點加強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到2015年,力爭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0%的鄉鎮衛生院、7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65%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鼓勵零售藥店提供中醫坐堂診療服務。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加強中藥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
(三)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以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包括港、澳、臺地區)依法開辦私人診所。進一步改善執業環境,落實價格、稅收、醫保定點、土地、重點學科建設、職稱評定等方面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給予優先支持,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的大型醫療集團發展。積極發展醫療服務業,擴大和豐富全社會醫療資源。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
(四)創新衛生人才培養使用制度。深化醫學教育改革,重視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加快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加大護士、養老護理員、藥師、兒科醫師,以及精神衛生、院前急救、衛生應急、衛生監督、醫院和醫保管理人員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具備行醫資格的人員申請多個地點執業,完善執業醫師注冊、備案、考核、評價、監管政策,建立醫師管理檔案。建立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
(五)推進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改革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選取臨床使用量較大的藥品,依據主導企業成本,參考藥品集中采購價格和零售藥店銷售價等市場交易價格制定最高零售指導價格,并根據市場交易價格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完善進口藥品、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管理。加強藥品價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
完善醫藥產業發展政策,規范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藥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藥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藥品配送能力,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收購兼并和聯合重組。到2015年,力爭全國百強制藥企業和藥品批發企業銷售額分別占行業總額的50%和85%以上。鼓勵零售藥店發展。完善執業藥師制度,加大執業藥師配備使用力度,到“十二五”期末,所有零售藥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須具備執業藥師資格,所有零售藥店和醫院藥房營業時有執業藥師指導合理用藥。嚴厲打擊掛靠經營、過票經營、買賣稅票、行賄受賄、生產經營假劣藥品、發布虛假藥品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
落實《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提高藥品質量水平,藥品標準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與國際接軌。全面提高仿制藥質量,到“十二五”期末,實現仿制藥中基本藥物和臨床常用藥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科技計劃,積極推廣科技成果,提高藥品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強藥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實施新修訂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修訂并發布實施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實行藥品全品種電子監管,對基本藥物和高風險品種實施全品種覆蓋抽驗,定期發布藥品質量公告。
(六)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發揮信息輔助決策和技術支撐的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管理、診療規范和日常監管有效融合。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藥品器械、醫療服務、醫保信息等數據標準體系,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加強信息安全標準建設。利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發展專業的信息運營機構。加強區域信息平臺建設,推動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品監管和綜合管理等應用系統信息互聯互通,方便群眾就醫。
(七)健全醫藥衛生監管體制。積極推動制定基本醫療衛生法,以及基本醫保、基本藥物制度、全科醫生制度、公立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時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成功做法、經驗和政策上升為法律法規。推動適時修訂執業醫師法。完善藥品監管法律制度。
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管。完善機構、人員、技術、設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科學的醫療機構分類評價體系。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嚴肅查處藥品招標采購、醫保報銷等關鍵環節和醫療服務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建立信息公開、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制度,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對醫療機構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強化醫務人員法制和紀律宣傳教育,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