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稀土【資料圖】
逼中國出口稀土盡顯美國虛偽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3月25日文章】題:中國的稀土與奧巴馬政府的虛偽(作者約翰·塔姆尼)
眾所周知,奧巴馬政府最近與歐盟和日本聯手在世界貿易組織就所謂的中國限制稀土元素出口一事提起訴訟。也許有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如今本應該家喻戶曉的這件事情,那么請注意,稀土是生產從智能手機到混合動力汽車和軍用設備的各類產品的必備金屬。
目前,中國的稀土產量約占全球的95%,人們當然會以為這些不知名的金屬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出口限制。在這個問題上奧巴馬等人應該捫心自問—— 而一旦他們這樣做了,他們就應該放過中國。
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讓我們先想一下這件事的全部含義。美國等國家在告訴中國這個國家,它必須出售更多本國的特有產品。這里的虛偽令人吃驚,尤其是考慮到我國政府對幾乎所有礦物的勘探和開采實施了名目繁多的限制。
奧巴馬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所作所為,相當于中國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要求我們更多地開發阿拉斯加及美國控制的其他富含石油的地區,更不用說放寬限制開采美國其他蘊藏豐富的礦物的各種規定了。倘若中國真的這么做了,可想而知美國政界將會作出什么樣的負面反應,更不用說美國民眾了。我們會因為別國干涉美國的事務而義憤填膺。可以認為,美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集體缺乏自知之明。當我們干涉別國事務,跟它們說“開采我們讓你開采的東西,然后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超越底線嗎?稍稍表現得謙遜一些是理所應當的,這是其一。
其二,假設中國人真的對我們發號施令,比方說要我們開采更多“美國石油”以拉低原油價格,那么他們的主張是沒有道理的。今天石油之所以昂貴,是因為美元的廉價,而不是因為聯邦政府錯誤地禁止在其控制的土地上勘探石油。 >>點擊詳細
21世紀是中國的也是美國的
美國《西雅圖時報》網站3月27日文章,原題:美國與中國:在21世紀展示姿態
米特·羅姆尼曾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表示,“我當上總統的第一天,就會把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并采取適當的反制行動”。不過,中國官員沒有把羅姆尼的這番言論當回事。
從亞洲來看,情況似乎確實如此。1992年,或許有人會叫中國向美國磕頭或滾開。但現在不一樣,中國太大了,它向我們供應太多東西。雖然美國對華出口低于進口,但自2001年,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增加4倍。中國購買波音飛機就像我們購買公共汽車一樣。
美國對中國投資巨大。在中國,銷量第一的汽車是“別克”,那是在上海的通用汽車工廠組裝的。微軟亞洲總部設在上海,擁有1500名員工。筆者問微軟客戶服務經理,美國總統有無可能對中國發號施令。他沉吟片刻說:“關系好,生意才會火。”
像美中這種大國關系都會有問題。比如,微軟多年來遭到盜版的侵害,北京的官員對筆者說,政府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微軟客服經理表示,確實如此,“法律都擺在那,近來我們打贏了一些官司”。要有耐心。
這就是在中國聽到的。羅姆尼在《華爾街日報》上說,要使21世紀成為美國世紀,而不是中國世紀。這種看法簡直荒唐。現在已經是中國世紀了。你能切身感受到,親眼看得到。21世紀也可以是美國世紀。何必非此即彼呢? >>點擊詳細
印度軍事劣勢情結與中國無關?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3月25日文章】題:印度的軍事劣勢情結
新媒:中國須巧妙應對美國特殊模式
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文章,兩次幫助小布什勝選總統的智多星軍師卡爾·羅夫和前白宮同僚、共和黨戰略專家吉爾斯丕聯名在最新一期(3-4月份)《外交政策》雜志上撰文,建議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從外交政策上抓奧巴馬的小辮,長美國志氣,當“American exceptionalism”(美國特殊模式)的鼓吹手與振興者。
“American exceptionalism”這個名詞的意思是: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例外的、特殊的、提倡自由的國家,兩百多年來推行了這一模式因而全球一枝獨秀。人們把它譯成“美國例外主義”或“美國卓異主義”,我看最好稱之為“美國特殊模式”。
目前,中國正被各方面的因素推上“老二”甚至“老大”位置,中國崛起“深水過河”免不了與“美國特殊模式”發生摩擦。共和黨候選人的羅姆尼,極力鼓吹采取比小布什與奧巴馬更嚴厲的對華貿易政策,前駐華大使洪博培形容他這樣做是在美國不處于“蕭條時期”所不需要的、不明智的對華“貿易大戰”。羅姆尼大唱“美國特殊模式”時夾雜著“反華”調子,其實是為了確保自己“到達彼岸”,如果他真正進了白宮,也會變成識時務的俊杰。
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前美國駐華大使普理赫去年召開研討會并發表報告倡導“與中國同行的前路:掌握與中國交往的正確路線圖”。
親民主黨的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中國專家李侃如3月22日在香港科技大學作“從華盛頓看中國崛起”講演,談到“中國老二”飛速發展呈超越“美國老大”之勢是值得歡迎的,雖然會引起美國緊張,但兩國和諧相處絕對必要。
李侃如在美國不斷發表的言論以及最近新書立論中觀點與普理赫相似。他一面擔心美國大選年辯論可能對美中關系產生“比些微危險更嚴重”的后果,也勸下屆總統先把國內經濟整頓然后增進美中互信,關鍵在于兩國對“在亞洲的軍事信條”展開深入與持續的討論。
從前面這番討論看出,不完美的“美國特殊模式”正在自我調整改善,正逢中國崛起而設法達到美中和諧相處,即使最反華的美國政客都不敢鼓吹與華“大戰”。從中國方面來看,實際上也在摸索一種“中國特殊模式”,它是不能跳過“美國特殊模式”的。 >>點擊詳細
傲慢讓西方國家忽視中國的崛起
【英國《觀察家報》3月 25日文章】題:為什么我們繼續忽視中國的崛起?傲慢(作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馬丁·雅克)
歷史正在拋棄我們的國家和大陸。曾經,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權力、思想和未來都發源于這里。這種情況持續了200年。但已經今非昔比。世界的中心正以一種引入注目的方式發生傾斜。我們正在見證兩個多世紀來世界經歷的最大變化。但我們卻幾乎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由此也帶來了問題。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三年前我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初版時的情景。在我做的多次講座中,我都用到了高盛公司的一張圖表,它預測中國經濟的規模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最新一期的《經濟學家》周刊預測說,中國將在2018年超過美國。那么,為什么我們——和歐洲——落后了那么多?為什么我們堅持要生活在過去而不是現在?為什么我們那么不愿意談及中國崛起的速度和意義'
我們過去兩個世紀雄踞的支配地位——先是歐洲后是美國——培養出了一種以西方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即西方才是所有智慧的源泉。我們覺得自己思想開明,但我們的優越感蒙蔽了我們的心智。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中國可能有一天超過美國。落后、缺乏民主、不懂啟蒙運動的信條,中國是一個完全不同環境下的產物,它不是西方的。所以怎么可能?其他任何人要想成功,我們的模式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西方化。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失敗——它的成功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堅持用西方的多棱鏡看中國,我們拒絕按它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中國。傲慢帶來的是無知——我們甚至一點也不好奇。
盡管我們總是說要在學校中加強漢語學習,但在國家和私人層面,沒有人認真地提供漢語學習的機會。我們的經濟也表現出了同樣的癥狀——英國對愛爾蘭的出口比對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總和還多。除非解決這些問題,否則我們就面臨靠邊站的危險。
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始于1978年,當時它的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然而,到了世紀之交,經過20多年兩位數的增長之后,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而其全球影響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個故事也不再簡單地只是關乎中國了,因為它的崛起已經開始改變整個世界。只是到了 2008年的金融危機,西方才最終開始意識到中國崛起的影響。 >>點擊詳細
美媒:美應學習中國碳收集成功經驗
美國彭博新聞社3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向美國展示如何推進碳搜集技術
未來某一天,“碳收集”技術將從煤炭發電廠排放的廢煙中分離出溫室氣體,這一前景顯得誘人。畢竟,這種發電廠為美國提供了45%的電力,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占該國總量的三分之一還要多。
小規模的實驗已經相當成功,從這個角度講,工程師們對這項技術會的奏效幾乎不存在任何懷疑。然而,美國推動這項技術的努力卻被停止了。曾經有望成為美國最大規模的“碳收集”項目——位于西弗吉尼亞州的登山家煤炭發電廠——已經停滯了。
與此同時,《彭博市場》雜志5月期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碳收集技術正在穩步前進。中國一家企業的小型實驗項目已經能夠從煤炭發電廠的廢氣中分離出碳,用于分離每噸被收集的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39美元,這要比美國所耗費的成本高出三分之一還要略多一些。
中國如何會在清潔煤領域成為領導者?答案部分在于中國的需求較大,其對煤炭發電的依賴性巨大。不像美國,中國缺乏可供勘探的巨量天然氣來替代煤炭。部分原因還在于中國的管制型經濟。中國政府計劃資助一個示范性項目,到2015年,該項目每年將(從廢氣中)收集數百萬噸的碳。各家能源企業爭相競爭希望贏得這一資助。
美國也希望用上更清潔的煤炭,并已經為此進行了眾多有前途的實驗。但問題不僅僅在于用新技術手段從事實驗,還在于全面在發電廠中推廣應用這樣的實驗。
美國將永遠都不會有、也不應該擁有像中國那樣用于幫助推動碳收集技術發展的政府指導性項目。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并用我們自己的方式發展清潔煤技術。(仲偉東譯)
英媒:糖尿病患者加重中國醫改成本?
英國路透社3月25日報道,原題:糖尿病患者加重中國醫改成本
30年間,中國人已從食不果腹轉為擔心腰圍過粗,這令該國醫療體系疲于應付像糖尿病這類以指數級猛增的“富貴病”。慢性病與日俱增的治療費用將加重中國為其龐大人口提供基本醫療保險的負擔。《柳葉刀》雜志刊登的論文說,近1/8中國家庭因昂貴的醫療費用而陷入窘境。
隨著中國人食量增加且壽命更長,慢性病的負擔將日益嚴重。以糖尿病為例,中國成年人的患病率已從1980年的1%上升至如今的近10%,與美國大體相當。“近20年來糖尿病迅速蔓延,但直到現在才在醫療體系中顯現出來”,北京醫師童曉琳(音)表示,“未來10年將耗盡中國的醫療資源。”
中國目前約有9200萬糖尿病患者,2030年時將達1.3億。這種快速增長意味著,直到表現出中期癥狀后患者才可能發覺,導致治療更加困難。老年患者劉雪香(音)已為中醫治療疼痛和腿部腫脹花掉3萬元,每年還要為西藥控制血糖而支出1.2萬,其中80%費用由醫保支付。“如果家里沒醫生,我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正在培訓鄉村醫生的北京協和醫院專家項宏鼎(音)表示,“這個病很容易診斷,但大多數醫生不知道如何確診。”
《柳葉刀》文章顯示,2003年中國人住院治療比例不到4%,2011年增至9%。在中國控制糖尿病的基本醫藥相對便宜,每年約2000元。但嚴重患者的年治療費用動輒高達1.8萬,相當于中國城鎮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更嚴峻的是,30至50歲的亞洲人比相同年齡段的白種人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據新加坡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發布的白皮書,中國2011年治療糖尿病費用為170億美元,占該國醫療總支出的5%。若中國治療該病的年費用達到美國的2010億美元,中國醫療體系將陷入癱瘓。▲(作者露西·霍恩比,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