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2012年08月28日15:4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業 十二五 農業部 發展規劃 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產品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實際,我部組織編制了《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二〇一一 年四月

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以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水產品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資源轉化、加工增值、縱深開發為主,涵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等12個子行業。產業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吸納就業能力強、勞動技術密集,在服務“三農”、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就業、擴大內需、增加出口、保障營養健康與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風向標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是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證。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抓住和用好未來五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突出作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依據《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 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快結構調整、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和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實現了較快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總量持續增長。預計2010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0萬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過“十一五”規劃年均12%的增長預期;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由“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7:1左右。二是帶動作用增強。2010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2500多萬人,比“十五”末增加400萬人;吸納農村勞動力1500萬人以上,農民直接增收2800億元;全國已建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4萬個,上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1900多元。三是結構不斷優化。2010年,食品工業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重從“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閑和營養保健食品發展迅速,很多企業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標準組織生產,形成了一大批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四是產業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東北和長江流域水稻加工、黃淮海優質專用小麥加工、東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區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環渤海蘋果加工、沿海和長江流域水產品加工等產業聚集區。五是創新步伐加快。以農業部認定的200多家技術研發中心為依托,初步構建起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示范推廣了一批成熟適用技術。六是專用原料基地擴大。以公司加農戶、龍頭帶基地等多種形式,建設了一大批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輻射帶動1億多農戶。

當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成長活力的產業之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偏低,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大而不強。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業比重大,自主創新能力弱,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低于發達國家2-4:1的水平。二是集中度不高。規模以上企業僅占全部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的24%,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僅有21家,過500億元的企業僅有4家,過1000億元的企業僅有2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只有1家。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弱。我國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缺少現代化裝備,更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同質化現象嚴重,重引進不重創新,重模仿不重開發,產業高端主體技術與裝備仍依靠進口,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程度低。四是產地初加工落后。在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初加工環節,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村小企業加工設施簡陋,工藝落后,產后損失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據測算,我國農戶糧食、果蔬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和10-20%,遠高于發達國家1%和5%的水平。五是資源利用率偏低,受技術和裝備水平的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物耗、能耗、水耗相對較高,資源利用率低,節能減排壓力大。

(二) 基本經驗

“十一五”期間,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調動各方資源,采取多種措施,保障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一是堅持政策引導和科學規劃。連續5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2006年農業部制定了《農產品加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2008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試行)》。各地政府也相應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本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各個層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戰略重點,指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十一五”期間,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研和推廣項目,建立了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和200多家專業分中心,整合了農產品加工各領域的科研力量,攻克了一批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開發了一批新產品、新材料、新裝備,建立了一批產業化示范生產線,推廣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成熟適用技術,推動了農產品加工業由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數量與質量、效益并重轉變。三是堅持龍頭帶動。龍頭企業通過原料基地建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初步解決了農產品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不相適應的難題;通過技術改造升級,統籌農產品產加銷各環節,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目前,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占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的20%。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四是堅持與破解“三農”問題相結合。“十一五”期間,各級政府始終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縣域經濟發展、農民轉移就業增收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許多地方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改變農村面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對新的挑戰。

從機遇看,一是政策環境更加有利。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宏觀調控、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實施了區域發展戰略和行業振興規劃,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愛農民、關注農村的氛圍不斷增強,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需求拉動更加強勁。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居民消費結構日益呈現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趨勢。預計到2015年,全國人口將超過14億,而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三是原料基礎更加雄厚。預計到2015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達到5.4億噸以上,肉、蛋、奶、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5000萬噸和6350萬噸。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優質專用農產品比例將進一步加大,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原料基礎。四是科技支撐更加有力。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為主導的全球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不斷取得新突破,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從挑戰看,一是環境資源約束加劇。我國資源環境條件相對脆弱,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勢在必行。農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調整提升產業層次、完成節能減排指標的任務加重。二是生產要素供給趨緊。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面臨融資、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增大。三是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多。后金融危機時期,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品牌、標準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受匯率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加工農產品出口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四是質量安全要求提高。隨著全球性糧食安全與質量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糧食安全和質量安全已成為農產品加工業數量增加與質量提升的兩大重要制約因素,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主要目標

(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戰略性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和對外開放為動力,以服務“三農”和保障產業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加工,促進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協調發展;優化區域布局,加強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集聚;健全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推動重點行業發展;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確保質量安全;著力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相結合。重視發揮產地初加工在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方面的作用,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形成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2.堅持培育領軍企業與扶持中小企業相結合。發揮領軍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兼并重組等形式做大做強,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作用,爭取財政金融、信用擔保等扶持政策,提升中小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格局。

3.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改造相結合。大力培育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著力突破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工藝裝備水平,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逐步減少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進口,提高自主化程度,增強國際競爭力。

4.堅持因地制宜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根據農產品資源稟賦、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基礎、地理區位優勢等,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或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圍繞重點行業,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實現重點突破、差異發展。

5.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遵循經濟規律,優化生產結構,采取多種形式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重視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改善投融資環境,引導企業走新型工業化的科學發展道路。

6.堅持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相結合。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增強高效、低碳、節能、環保意識,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發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優質、營養、低耗、綠色、生態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二) 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業要加速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自主創新,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實現年均11%的增長率,2015年突破18萬億元;力爭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年均增加0.1個點,2015年達到2.2∶1。

——產業集中度有較大提高。發展一批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品牌影響力強、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比重達到30%左右。

——產業集聚集群有較大突破。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在優勢區域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到2015年優勢區域的糧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屠宰與肉品加工、乳及乳制品加工、水產品加工業產值分別占全國的85%、70%、50%、80%和80%以上。

——農產品加工水平有較大提升。到2015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以上,其中糧食達到80%,水果超過20%,蔬菜達到10%,肉類達到20%,水產品超過40%;主要農產品精深加工比例達到45%以上,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明顯提高。

——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質的突破。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建立全程質量管理體系,質量安全與溯源體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通過ISO等體系認證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65%,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規模以上企業能耗、物耗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

三、主要任務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重點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瓶頸制約,著力完成七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一) 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

依托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通過成熟適用技術的篩選與示范推廣,支持農民和專業合作組織改善貯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提升入市品級;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區延伸,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支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企業以及技術服務機構,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引進、研發、儲備、篩選和示范推廣;協調爭取工業與信息、科技、農業等部門安排的企業技術改造專項、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重大關鍵技術推廣專項等項目對產地初加工的重點支持。

(二) 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

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發展成為規模化、集團化、整體競爭力強的行業領軍企業。引導領軍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組建產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領軍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做大做強;提升領軍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領軍企業加強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集成各類優勢資源,帶動專業化、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引導領軍企業與專業合作社、農民有效對接,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

(三) 加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建設

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以發展勞動或資本密集型加工業、農業延伸產業、農村服務業以及與領軍企業配套產業等為重點,積極整合和規范發展各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加快實現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引導產業集聚園區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延長產業鏈條,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發展格局。注重發揮產業集聚區整體效率,改善軟硬件環境,加強運行機制建設,實現園區內產業的鏈式構建、企業的規模構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

(四) 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引導和支持領軍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技術研發機構,提高核心競爭力;支持中小型加工企業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人才和管理,加快前沿技術自主化、關鍵技術產業化、工程技術本土化步伐,培育自主品牌。進一步完善國家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研發體系,加強機制建設,圍繞產地初加工、綜合利用、節能減排、質量安全、新產品開發等重點,開展聯合攻關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行業整體研發能力。依托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及各類專業性、區域性技術服務機構,按規劃、有重點地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裝備的篩選與示范推廣工作。采取多種形式打造科企對接平臺,以無償或低償轉讓專利、傳授技術、提供咨詢、培訓人才等為主要內容,組織開展對接活動,實現各類研發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與企業之間,領軍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農民和專業合作組織之間的“零距離”接觸,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五) 大力加強專用原料基地建設

結合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按照農產品加工特性要求,加強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到2015年,在全國培育150個優勢明顯、具有區域特色、示范帶動作用大的農產品加工專用原料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堅持國際、國內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股權置換、境外上市等方式開展跨國投資經營,到國外布點建廠,建設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增強原料保障能力。

(六) 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標準化體系建設

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加強引導和監督,完善標準體系、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制定并發布《“十二五”農產品加工標準制修訂指南》,加強從原料生產到加工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在農產品加工企業推行良好生產操作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已通過認證企業的后續監管;建立健全風險監測、生產許可、監督抽查、產品召回、應急處理等監管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全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拓展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的檢測范圍,開發新的檢測技術,全面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檢驗檢測能力。

(七) 努力打造行業管理服務平臺

圍繞創業輔導、行業監測、網絡建設、人才培訓、技術支持、信用管理、對外交流、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進一步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創業孵化服務,鼓勵在糧食生產核心區、非糧大宗農產品優勢區、都市農業區、沿海高效農業區建設農產品加工創業輔導基地,依托各地農產品資源和市場資源孵化中小型加工企業,促進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和農民就近轉移就業。以全面性、準確性、權威性為標準,建立健全對農產品加工行業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環節的監測制度,逐步建立農產品加工業全行業數據庫。依托農業、勞動、教育、鄉鎮企業等各類培訓資源,通過評估、認證,確定一批農產品加工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培訓基地。發揮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報刊等媒體優勢,創建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企業診斷、技術咨詢等方面的服務。

四、重點布局

圍繞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綜合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在經濟區位、優勢資源條件以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對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進行布局,著力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重點地區的重點突破和重點產業的梯次推進。

(一)重點區域布局

1.糧食生產核心區。大力發展糧食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倉儲物流業,打造現代化國家級口糧、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加工基地。加快形成黃淮海、西北地區優質強筋小麥加工產業帶,長江中下游地區優質弱筋小麥加工產業帶,東北及黃淮海地區玉米、大豆加工基地,東北及南方地區稻谷加工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馬鈴薯加工產業帶,中原、西南地區甘薯加工產業帶,西北、西南、華北地區雜糧加工基地。

2.經濟作物生產優勢區。著力突破產后加工處理技術與設備,大力發展棉花、油料、糖料、柑橘、蘋果等經濟作物產品加工業。加快形成西北、中原地區棉花加工產業帶,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籽加工產業帶,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地區甘蔗加工產業帶,中南、西南地區柑橘加工產業帶,環渤海和西北黃土高原地區蘋果加工產業帶,華南地區熱帶水果加工產業帶,以及一些地區具有特殊優勢的其他經濟作物加工基地。

3.養殖產品優勢區。積極發展肉品、乳品和水產品加工業。加快形成華北、中南、西南地區豬肉加工產業帶,中原、西北、東北地區牛羊肉加工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乳品加工產業帶,東南沿海、黃渤海和長江流域水產品加工產業帶。

4.沿海發達地區。大力發展外向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加快形成珠三角、長三角、黃渤海、海峽西岸地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水產品加工基地、蛋品加工基地、蠶桑加工基地和茶葉加工基地。

5.大中城市郊區。積極發展果蔬、畜禽產品分級包裝等產后商品化處理與物流產業,提高農產品品級及商品化率。在大中城市郊區加快形成果蔬貯藏保鮮基地、果汁灌裝基地、米面主食品生產基地、乳品加工基地、茶葉精深加工基地和蜂產品加工基地。

6.農墾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大力發展糧食、棉花、天然橡膠、糖料、乳品加工,提高競爭力。加快形成西北地區乳品、棉花和甜菜加工基地,華南地區甘蔗、天然橡膠加工基地和稻谷加工基地,東北地區稻谷、大豆、玉米加工基地。

7.草原生態區。積極發展綠色畜產品加工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加快形成西北、西南地區牛羊肉、乳品、皮毛、羊絨加工基地。

(二)重點產業發展

1.糧棉油加工業。重點推進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加強副產物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糧食加工,在促進食品加工、飼料加工和工業加工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開發傳統主食品工業化生產技術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冷凍米面主食、速食米面制品、玉米休閑食品、雜糧方便食品和薯類食品以及變性淀粉、米糠油、胚芽油等精深加工產品。棉花加工,主要開發棉籽剝殼與制油新技術、新工藝,推進棉籽油、棉籽蛋白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油料加工,重點推進加工專用品種多元化和原料基地建設,大力開發節能、環保的油脂加工新技術,增加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和特色油脂產量,開發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質等高附加值產品,促進油料作物轉化增值與深度開發。

2.果蔬加工業。擴大加工用果蔬原料基地規模,重點推進產地加工,發展果蔬物聯網,增加農民收入。果蔬汁加工,重點開發原料預處理、高效榨汁等技術,發展濃縮汁、NFC果蔬汁、復合汁、果蔬汁主劑。果蔬罐頭加工,重點開發電腦程序控制自動殺菌、綜合利用等技術,發展柑橘、桃、菠蘿、蘑菇罐頭等,促進果蔬罐頭加工裝備向連續化、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脫水果蔬加工,重點開發聯合干燥技術、節能干燥技術等,發展香菇、蔥蒜、辣椒、番茄、胡蘿卜、天然調味料等脫水產品,促進脫水設備向先進、高效、節能方向發展。速凍果蔬加工,重點開發微波、遠紅外等快速解凍新技術,發展豌豆、甜玉米等速凍產品。果蔬物流,重點推廣應用果蔬貯運保鮮新技術,發展果蔬冷鏈物流系統。

3.畜產品加工業。重點推進肉蛋奶和皮毛加工業,倡導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附加值。肉類加工,重點發展傳統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術和冷鏈物流技術,積極發展冷卻分割肉,擴大低溫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產量,大力開發肉品加工先進設備,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保障肉類食品安全。乳品加工,重點推進新產品開發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豐富產品品種,形成多樣化乳品產品結構,保障乳及乳制品安全。蛋品加工,重點開發新型蛋制品生產技術與設備,推動傳統蛋制品工業化生產,開發液態蛋、高特性專用蛋粉等新產品,延長產業鏈。皮毛加工,重點推進皮毛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實現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確保皮毛加工行業可持續發展。

4.水產品加工業。重點推進水產品精深加工、低值水產品和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開發和利用,完善水產品物流體系,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損失率。淡水魚類加工,以原料產地為依托,實現就地就近加工,革新罐頭、干腌制品以及傳統風味魚制品加工工藝,大力發展魚糜制品、各種魚片、調味即食食品等精深加工。海水魚類和頭足類加工,大力開發超低溫速凍、產品保鮮、綜合利用等技術與裝備,建立健全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蝦蟹類加工,重點突破保活、保鮮技術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含自動剝殼等前處理設備在內的加工成套設備。貝類加工,重點推廣貝類凈化、保鮮與保活技術,提高貝類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藻類加工,開展海藻工業設備節能減排改造, 加強海藻食品多元化產品以及海藻肥等農業投入品的研發與推廣,拓寬海藻加工利用途徑。

5.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推進茶葉、糖料、蜂產品、食用菌、天然香辛料、絲麻等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倡導清潔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茶葉加工以精制加工及深加工為主,開發新型茶飲料、袋泡茶以及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等新產品。糖料加工以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節能降耗為重點,開發高附加值新糖品。蜂產品加工以發展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深加工保健產品為主,大力發展有機蜂產品、保健蜂產品、出口蜂產品等。食用菌加工以開發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為主,增加產品附加值。天然香辛料加工以開發方便快捷調味品、香辛料精油和功能食品為主,提升我國優勢特色資源的附加值。絲類加工要保持絹絲與非絹絲產業的協調發展,開展精深加工,提高蠶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麻類加工要大力發展清潔化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麻類纖維資源的利用率。

五、建設工程

圍繞規劃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布局,重點實施五項建設工程,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和農民就業增收。

(一)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以解決農產品產后處理設施簡陋、工藝落后、損失嚴重、質量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為重點,積極爭取扶持政策,啟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國家扶持、農民建設、農業部門技術指導和服務的方式,支持農民和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產地貯藏、保鮮、烘干、分級等初加工設施,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普惠廣大農民,實現“減損增效、均衡上市、穩定價格、提高質量、促進增收”一舉多得的效果,提高我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水平。在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薯類等大宗產品儲藏、烘干、分級等環節,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小企業建造或購買小型烘干設備和儲藏設施給予財政補貼扶持;在蘋果、柑橘、蔬菜等大宗果蔬采后預冷、打蠟、分級、包裝、貯藏、保鮮等環節,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小企業建造或購買果蔬貯藏窖、烘干設施、預冷保鮮庫和打蠟裝置等設施設備給予財政補貼扶持;在畜禽運輸、靜養、屠宰、分割分級、冷凍、包裝等環節,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小企業建設或購置小型畜禽運輸車、小型冷庫和建設靜養圈等設施給予財政補貼扶持;在水產品冷藏、冷凍、烘干、運輸等環節,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小企業購置鮮活水產品運輸車、冷凍運輸車,購買烘干設施和建設小型冷庫等給予財政補貼扶持。

(二) 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培育工程

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為目的,積極爭取有關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培育壯大一批領軍企業,樹立民族品牌,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參照國家稅則、國內外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細分農產品加工行業,編制《農產品加工子行業領軍企業目錄》,爭取實現在財政、稅收、融資和貿易政策等方面的重點支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質量安全和節能減排為重點,制定《農產品加工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推薦目錄》,擇優支持500家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進行技術裝備改造升級,促進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

(三) 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工程

以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為目標,進一步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分領域、分品種、分區域重點支持建設1家國家中心和100家專業分中心、400家示范站,進行研發儀器設備和小試、中試設施建設,提高研發能力,形成三級三類的研發體系。通過研發體系建設,爭取在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引進、集成和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十二五”期間組裝集成、配套800-1000項工程化技術,熟化、示范300-500項科技成果,解決農產品加工業工程化技術缺乏的問題,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建立農產品加工行業重大科技項目儲備庫,編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十二五”建設規劃,鼓勵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申報、實施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提升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的研發水平。調動各方面研發力量,以農產品精深加工、質量安全、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為重點,篩選出農產品加工各領域急需引進、攻關、推廣的技術項目。加強高效、節能、安全和提質的新型技術與裝備的推廣應用,加快產業技術升級。以提升中小型企業技術水平為核心,搭建技術對接和推廣平臺,廣泛開展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的推介活動。支持舉辦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農產品加工合作與經貿促銷活動。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國際大型展覽展銷活動,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四) 農產品加工國際標準跟蹤與監測預警工程

以服務政府決策和行業發展為目的,開展農產品加工重點行業、重要品種的跟蹤研究和監測分析,發布行業信息,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以相關行業協會、科研單位和領軍企業為依托,以大宗、敏感行業或品種為對象,建立農產品加工監測預警專家隊伍、方法制度、指標體系、信息數據庫和信息發布平臺,分領域、分品種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監測預警中心和基層信息采集點,開展農產品加工監測預警信息的采集、跟蹤、專題分析和研究工作,形成監測預警報告,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服務。完善農產品加工國際標準跟蹤平臺,及時掌握CAC、ISO等國際標準組織和主要貿易國農產品加工標準及相關政策的調整變動情況,深入開展國際農產品加工標準框架體系及監管體制研究,對進出口貿易量大的畜禽產品、果蔬制品和水產制品等加工標準及相關政策進行專題跟蹤分析,及時提出預警信息,為農產品加工企業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和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

(五) 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建設工程

以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為目標,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和產業帶,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梯度轉移,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聚集,提高產地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引導糧食加工企業集聚;在非糧大宗農產品優勢區,引導畜產品、果蔬產品和水產品加工企業集聚;在沿海發達地區,引導外向型企業集聚;在大城市郊區,引導果蔬物流龍頭企業集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建設要與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銜接,互相補充,共同發展。到2015年,在全國200個具有區位特色和產業優勢的縣(市、區),建立與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充分發揮其集成、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農產品產地由資源經濟向產業經濟升級。

六、保障措施

(一)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指導服務

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中央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管理體制,理順部門分工,明確管理權限,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各級主管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切實履行好職責范圍內農產品加工業的宏觀管理和指導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創造寬松、有利的發展環境。

(二) 完善宏觀管理與保護政策,保障產業安全

加快現有農產品加工業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和規章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04年)》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制定重點行業準入條件,明確準入門檻。加大部門協調力度,科學調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合理引導外資進入農產品加工業領域,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損害預警體系建設,對受損產業及時實施貿易救濟。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領域外資進入安全審查機制,對外資并購境內糧食、油料等重要加工行業的重點企業進行安全性審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設立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強對優勢農產品加工項目的支持,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爭取設立農產品加工業“走出去”專項基金,為企業開拓國際發展空間提供支持保護;爭取相關政策,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難、用電貴等問題。引導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結構調整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小企業扶持資金等向農產品加工業傾斜。

(三) 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扶持產地加工業發展

落實各項有關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做好農機購置補貼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補貼工作,爭取建立農產品加工機械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對企業采用低能耗、低水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加工機械裝備,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擴大優惠政策的實施范圍,為發展產地初加工業創造有利條件。加強與稅務部門的協調,爭取統一農產品加工進銷項增值稅率,解決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高征低扣問題,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實施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稅收特惠政策,對于購置國產農產品加工機械的中小型企業給予一定期限的所得稅減免;對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中小型企業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四)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加強與金融部門協作,開展聯合擔保、訂單質押等新型貸款擔保方式,實行優惠利率,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鼓勵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增強信貸擔保能力。采取社會資本為主、政府適當支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切實緩解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扶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小企業開展信用合作。加強與證監會、銀監會的溝通協調,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拓寬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引導企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資本運營,用活社會資金。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費補貼標準。

(五) 健全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鼓勵各類服務機構,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行業狀況調查、產業規劃制定、誠信體系建設、項目評估、技術咨詢、人才培訓、質量認證等方面的服務,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業管理和服務逐步規范化。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科技服務、信息傳遞、資金融通、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作用,維護廣大農民的經濟利益。鼓勵同類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組建專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協調解決行業內部矛盾,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六) 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和宣傳手段,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和本規劃主要內容,宣傳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導社會各方面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宣傳農產品加工業領域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努力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