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前不久,福建省龍巖市的238名農民高興地領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他們分別是龍巖市水稻、水果、蔬菜、花卉等8個特色產業的領頭羊?!澳壳?,全市建檔立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達8630人。這是首批通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饼垘r市農辦主任廖漢銘介紹,針對職業農民貸款難題,龍巖積極探索擔保基金獎勵制度。目前全市累計投入1600萬元擔?;?,按放大倍率可幫助農民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8000萬元以上,實際已為農戶貸款擔保457筆,貸款額達6074萬元。
去年8月,農業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提出在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每個縣根據農業產業分布選擇2至3個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目前,全國100個試點縣中,已有88個縣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73個縣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61個縣明確了扶持政策。類似龍巖,各地不斷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土地流轉、金融保險、生產補貼等方面提高對他們的扶持力度。
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認定是不是為務農設置門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這不是設置務農門檻,而是為了更好地引導農民接受教育培訓,定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堅持政府主導和農民自愿的原則,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職業農民,實施差異化的認定標準和扶持措施。同時,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既要創造條件吸納新型職業農民,也要研究制定退出辦法。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了以農廣校為主體、多元力量參與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教育培訓資源不足、機制不完善、條件不配套等問題日益凸顯。很多縣級教育培訓力量不同程度存在設施設備不足和老化陳舊等問題。有關人士直呼,“我們在用上世紀90年代的設備培養21世紀的職業農民”。
據了解,我國現行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中,務農農民職業教育是一塊短板。一方面,職業院校農科專業吸引力不強、招生難。據教育部2012年統計,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農科專業學生僅占1.76%,中等職業學校農科專業學生僅占10.35%,與農業承載的勞動力比例嚴重失調,而且職業院校畢業學生大多不愿回到農村務農創業。另一方面,農民想學習卻沒有條件,受經濟、時間、地點等因素限制很難進入傳統圍墻式的職業院校學習。
“相比傳統圍墻式的農業職業教育,各級農廣校有不少優勢。”中央農廣校常務副校長王守聰說,經過33年的發展,全國農廣校體系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主渠道作用。目前,全國農廣校體系有各級校約2600所,包括1所中央校、36所省級校、319所地市級校、2244所縣級校。依托農廣校建立了2270個各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以中央校為例,開發的在版文字教材達416種,每年制作大量的電視廣播教學節目以及多媒體課件。還從高校和科研院所選聘了近500名專家,建立起學科齊全的專任教師師資庫。
農業部副部長、中央農廣校校長張桃林表示,農民教育培訓具有顯著的公益性特征,是社會不愿做、做不好的事情,就要靠農廣校這樣的“國家隊”來承擔,重點解決基礎性、公共性和普惠性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其他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強化多樣性和針對性,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當前,要堅持以技術技能培訓為基礎,突出務農技能,開展從種到收、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的全過程培訓,建立送教下鄉、農學結合、彈性學制教育制度,解決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現實需求。同時要使職業農民學歷層次逐步向上延伸,積極發展高職、職業本科教育,滿足職業農民的高層次教育需求。
專家表示,今后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切實措施,支持承包地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推動農業補貼和項目建設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幫助新型職業農民解決貸款難的問題,不斷提高其自主發展能力。
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解決未來“誰來種地”、“誰來養豬”,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新型職業農民是家庭經營的基石、合作組織的骨干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中堅力量,也是新型經營主體的主要構成部分。但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才剛剛興起,自身實力普遍不強,生產發展、就業創業還面臨許多困難。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具有明顯的公益性,是政府部門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要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