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文化部部長蔡武 攝影: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2月24日訊 (記者 唐佳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文化部部長蔡武稱,專家預測我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是4萬多億人民幣,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費的實際規模是1.6萬億左右,還有3萬億的空間沒有發掘出來。
關于文化消費的問題,蔡武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們文化部門一直強調我國的文化消費規模日益擴大,作為新的消費熱點要引導文化消費發展。專家預測我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是4萬多億人民幣,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費的實際規模是1.6萬億左右,還有3萬億的空間沒有發掘出來。這是按照國際通行的算法,按照GDP的總值來估算的,文化消費方面應該是將近4萬多億才是可能的,現在還沒有。我們開展了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專題調研,開發和培育文化消費是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相比我們國家現有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我們的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規模總體偏低,消費可挖掘潛力很大。我們提了一個調研報告,提出了實施居民文化消費卡計劃、文化消費信息提供公共平臺構建等方面的政策建議。為什么講是政策建議?我國的文化消費范圍很大,文化部自身管理的范圍還是比較小的,主要是演藝市場、網絡游戲動漫這些領域,影視制作、廣告印刷、數字產品出版,這些領域有另外的部門管理,但是他們都構成整個文化消費,特別是現在的網絡文化更是熱點,所以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落實的時候需要各個部門共同來落實,不是文化部一家能解決。
蔡武指出,我們聯合社科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研究院歷時4個月開展了覆蓋全國的文化消費專項調查,以2012年編制發布的文化消費指標體系為基礎,編制了《中國文化消費調查報告》。去年北京文博會期間發布了“文化消費指數”,為各級政府出臺促進文化消費政策、實行更有針對性地的擴大文化消費的具體措施提供了技術方面的支撐。
蔡武介紹說,我們鼓勵和關注地方創新性地實施文化消費的政策和措施。2013年9月到10月中旬北京市成功舉辦了首屆惠民文化消費季,搭建起有效對接文化銷售和文化消費的平臺,活動期間累計消費人次超過2600萬,成交額52億元,實現了惠民惠企的合作雙贏。舉個簡單例子,比如春節期間各地所辦的廟會,廟會不但群眾文化方面非常生動,經濟效益方面也非常可觀。電影市場,去年我們國家的電影票房超過200億,增長幅度是100%,這也是我們擴大文化消費的一個領域。現在制約文化消費的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老百姓都喜歡儲蓄,因為對未來有了預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子女教育投入等等的預期要存一些錢以防不測,如果政府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網絡,解決了養老保險的問題、醫療保證問題以及義務教育的發展等等,居民就可以把儲蓄轉為消費。
蔡武說,另外一個方面是提高城鄉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費。我國的城鄉居民中的中低收入群體是潛在的文化消費主體,要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政府也將在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這些都將為進一步刺激和擴大文化消費提供更好的機會。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整個國家的經濟要轉向以擴大內需為導向,從過去過分依靠外貿、出口轉為三駕馬車。消費需求中最具潛力的消費是文化消費,有將近3、4萬億元的規模,如果用幾年的努力調動起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既是良性的可持續的,又可能是平穩的、快速的。
關于民間資本的問題,蔡武表示,這一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怎樣調動社會活力。文化產業領域發展中,基本標準是遵循市場規則,對國有和民營單位在政策上一視同仁。比如準入門檻、監管要求、提供的服務、管理的要求都是一視同仁的。比如國家藝術基金在藝術品創作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定的第一個原則是面向全社會,打破所有制的界線,打破中央和地方的界線,打破部門的區隔,這些政策對民營資本投入文化建設來說都是非常利好的,一定會調動全社會投入文化事業發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