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但也應清醒看到,目前全國扶貧對象規模依然很大,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仍嚴重滯后,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問題突出。同時,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生存條件艱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問題呈現區域性、綜合性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要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確保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奮斗目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要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改革創新,形成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組織、更加堅韌的毅力,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打好扶貧開發的攻堅戰,要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國家扶貧資金和政策向這些地區傾斜,努力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引導產業轉移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創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貧的大環境。加快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確保任務舉措和工程項目得到落實。把扶貧規劃、城鎮化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統籌起來,加快發展中西部交通設施特別是鐵路,帶動產業轉移和脫貧致富。拓寬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和視野,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對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群眾搬遷愿望強烈的地方,要切實保護好環境,探索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對于有開發條件的地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培訓轉移則培訓轉移,提高開發式扶貧成效。
要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一是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利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從主要考核GDP轉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促進貧困縣干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要切實摸清誰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為何貧困、怎樣脫貧、誰來幫扶,然后逐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把“大水漫灌”變成“滴灌”,既節約資源,又確保扶貧到村到戶。三是健全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發揮駐村幫扶干部牽線搭橋、引資引智、參與管理等作用,把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稀缺資源輸送進去,增強貧困村的發展活力和動力。把駐村幫扶的成效和扶貧單位、駐村干部的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建立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權限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向社會公示扶貧項目,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監督,讓公共資金在陽光下運行。依法嚴管扶貧資金,對貪污侵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嚴肅處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務機制。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導向作用,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增加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和保險覆蓋。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貧困地區合作性金融發展,發揮其貼近農民、靈活多樣的優勢。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六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以多種形式幫扶農村困難群眾。建立有效的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確保善款能直接用于扶貧對象,維護社會扶貧良好信譽。每5年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進行一次社會扶貧表彰,營造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