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步正發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薪酬管理高層論壇上說,當前,中國企業分配及薪酬管理中還存在較多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行業間工資差距過大,壟斷行業員工工資過高、增長過快的問題比較突出。(中新網5月18日)
壟斷行業工資畸高,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同樣八小時工作制,可同工不同酬。許多較之于壟斷行業更辛苦、勞動強度更大的行業,工資卻遠遠低于壟斷行業。報道說,時下的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而某電力集團公司普通職工的年薪可達到15萬元,相當于全國職工年均工資的10倍。
那么,在追求以公平、正義為目標的社會,我們有理由質問:壟斷行業工資憑啥高出人均工資的10倍?按勞取酬,一直是社會理順分配秩序和分配關系的基本原則。可在行業壟斷下,這種原則往往被踐踏得體無完膚,誰擁有壟斷權、掌握壟斷資源,誰的工資福利就高、待遇就好,這已是工資分配秩序的“潛規則”。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合理地拉開工資差距,因崗定薪,更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其中也體現了按勞取酬的原則。然而,壟斷完全拋棄了合理分配的公平秩序,收入水平與其貢獻和價值出現了明顯反差。既使是在一些虧損的壟斷行業,職工們依然可以高枕無憂地實現高工資高福利及壟斷帶來的種種好處。如此,高工資不是促發了高效益,而是助長了壟斷行業的沉疴陋習及不正之風。
尤為嚴重的是,壟斷行業因其壟斷地位,便可恣意罔顧公眾的眼色,理由十足地抬高壟斷價格,不聽證,不調查,一家說了算。既使召開所謂的聽證會,也大都打著民意的幌子為漲價平息民怨,民意成了其可揉可捏的“面團兒”,壟斷成本轉嫁為社會買單,由此形成的是壟斷行業價格高漲、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的惡性循環。陸志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