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春節,廣西省農民過得特別的“旺”。2005年,大家手上的票子多了不少。這一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90元,比上一年增加近200元。
農民收入的增加是“十五”期間我區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我區理清發展思路,更新發展理念,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質量標準,使農業這一古老產業在八桂大地煥發出新的姿彩。
據初步預計,2005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九五”期末增加601億元,年均增長6.1%,增長速度不僅高于“九五”時期,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增加值比“九五”期末增加355億元,年均增長5.3%,在全國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12位,前移到11位;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625.5元,年均增長5.6%,高于“九五”時期5.2%的年均增幅。
成績的得來得益于我區廣大農民觀念的更新,發展新理念的建立。“十五”期間,我區農業部門著眼于在大市場中發展農業經濟,引導廣大農民用新理念做大、做強全區農業經濟。
強化龍頭帶動理念,努力打造百強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各地在項目、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對龍頭企業進行傾斜扶持。僅2005年一年,全區重點扶持了42個產業化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2億元,新增訂單6萬多戶,支付農戶收購款增加11億元,僅此一項,每家農戶平均農產品銷售收入即新增1.8萬元。與此同時,我區還扶持、培育了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據不完全統計牞至2005年年底,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達2000多個。靈山縣文利奶水牛養殖協會、合浦縣常樂農產品流通協會、富川縣白牛村水果協會、容縣黎村家禽協會、全州縣天福聯婦女葡萄協會等一批合作經濟組織,成為帶領農民致富的“貼心會”。
強化科技興農理念,大力推廣新技術。“十五”期間,“三免”技術在我區得到廣泛推廣普及,“三田”建設進展迅猛,生態富民小康“十百千萬”工程穩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和農業科技教育穩步推進。如今,廣西農民“學科技,用科技,輕松過完農忙季”,科技耕作,科技種養成了農民們在田頭地角、村頭巷尾談論的熱門話題。
強化質量強農、生態農業理念,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認證快速推進。新世紀頭五年,一個遍布全區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絡初步建立,我區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原產地保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一個個新穎詞匯成為果農們、菜農們嘴里不斷蹦出的常用語。
強化開放促農理念,農業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與浙江省聯手發展繅絲、花卉產業,與菲律賓共建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到柬埔寨建設沼氣示范項目,奔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大搞項目洽談和商品展示……廣西農民們在今天的開放時代熱情投入,競顯風流。
新理念拓出一個個喜人的碩果:“十五”期間,我區幾大“主打”農業產業的良種化種植得到大幅度提高,優質稻、高糖高產糖料蔗、優質水果、桑蠶良種等的推廣普及率都過九成甚至百分之百;糖、蠶、果、菜、菌、藥等特色產業在八桂田野迅猛發展,成為了超十億甚至超百億的優勢產業,廣西成為全國的“糖大哥”、“蠶老大”;優勢農產品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桂中、桂西南、桂北、桂西等一個個地理名稱,在走南闖北的農產品購銷商眼里,如今成為了糖區、蠶鄉、菜園子等的代名詞;“三免”、“三避”等農業新技術在我區迅速普及,“擺一擺(播種),蓋一蓋(蓋上稻草),撿一撿(收獲),一畝就可增收500至1000元!”農民兄弟們對新技術嘖嘖稱奇,水稻免耕技術在我區創下了推廣速度最快、實施面積最大、農民參與程度最高、技術創新最多、綜合效益最好五個“全國之最”;全區300多萬戶農戶沖破小農經濟的樊籬,登上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一艘艘大船駛入市場經濟的汪洋,戶均增收1300多元……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平安廣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步之年。為了開好局、起好步,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把信息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結合起來,強化支農政策,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和諧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實施力度……如今,這些又成為了廣西廣大農民在新一年的新追求。(作者 宋春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