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各地應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新農村建設之路。江西省上饒市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市,由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有限,因而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自身實際,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積極利用后發優勢,在打基礎上下功夫。
以科學規劃引導具體實踐。堅持從實際出發,搞好科學規劃,可以避免失誤,少走彎路。上饒市針對過去村鎮建設布局不合理、規模小、設施差等問題,結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編制了全市所有建制鎮、集鎮的總體規劃。規劃提出,對老城鎮堅持進行改造、完善、提高;對新村新鎮建設堅持先修路、后建房,并引導農民把建房納入規劃之中;對文化、生態特色村進行保護性改造,使歷史遺存、自然景觀與現代風貌融為一體。同時,按照集約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城鄉生產要素。
以多方投入保證建設資金。資金不足是欠發達地區建設新農村的主要瓶頸之一。上饒市利用國家的扶持政策,千方百計激活民間資金,以項目建設為依托,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分類指導的思路,在自然災害多發地,高標準搞好移民建鎮項目;在貧困地區,著力抓好開發式扶貧;在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利用國家征地拆遷補償建設新村;在城市近郊,利用城市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帶動農村發展;在一些先富起來的地方,激活民間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采取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的形式調動農戶、村集體和社會進行投入的積極性,并把資金重點投向路、水、電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項目建設。
以發展生產實現生活寬裕。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上饒市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品質,發展特色經濟。市級財政將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集中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引導農民組織各類專業協會,組建各種形式的民間流通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用優良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抓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打造“綠色品牌”。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游。
以機制制度保障農民利益。只有始終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農村建設才能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上饒市圍繞保障農民利益,不斷健全和完善相應的機制制度。一是建立農民減負機制。推進撤鄉并鎮和撤村并村工作,落實涉農收費公示制、教育收費一費制、違反減負政策責任追究制等,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糾正拖欠、截留農民補償安置資金問題。二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財政投入建設“低水平、廣覆蓋、有彈性、社會化”的社保體系,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探索失地農民的安置、保險和就業途徑,搞好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保合一工作,建立以農村五保、特困戶救助制度為基礎,臨時社會救助為補充,專項救助配套,各項優惠政策相銜接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三是健全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建立民情表達、民意溝通渠道,推行村務公開制度,落實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
以引導教育促進農村和諧。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上饒市堅持破立結合,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文明公約和建立各種理事會,引導農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農村的和諧穩定。建立以縣、鄉(鎮)、村(居)、企業等為主的農民教育網絡,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立辦事中心,健全服務體系,規范辦事程序,及時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立民情受理制度,使群眾“話有處說,理有處講,事有處辦”。同時,通過開展最具魅力的縣、鄉(鎮)、村(居)群眾評比活動,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姚亞平 作者為中共江西省上饒市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