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04月27日14: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重要生態功能區 生態立省 征占林地 子女平等 收集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規劃建設 分類回收 農業面源污染 低碳

 

(上接A4版)



第三節積極落實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充分挖掘內需潛力,特別是島內外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著力擴大消費,增加投資,形成消費投資有機結合、良性互動,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一)努力擴大島內島外需求。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和創業機會,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努力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著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大力發展旅游度假、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新型消費業態,引進島外消費需求,促進中高端消費海南釋放,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充分發揮消費信貸對消費升級的助推作用,激發新的消費需求。

(二)強化投資拉動作用。充分發揮投資對擴大有效需求的拉動作用,保持投資強度,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確保投資重點。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生態環保、能源交通、科技創新、防災減災、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是“十一五”的3倍以上。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繼續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戰略。大力引進戰略投資,擴大民間投資。推進以十大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制定實施意見,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最大限度地提高失地農民的補償標準和社會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吸納當地農民轉移就業,最大限度地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形成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的良性互動。

第四章區域協調發展和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海南作為島嶼省份,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堅持把全省作為一個整體科學規劃建設,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城鎮布局科學合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格局。

第一節 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把海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的原則,繼續落實“南北帶動,兩翼推進,發展周邊,扶持中間”的思路,強化區域功能定位發展。加強對岸線資源、島嶼資源、海洋資源、產業布局等統一規劃與管理。

(一)加快建設瓊東沿海地區國家休閑度假海岸帶。以海岸線為依托、以東環高速鐵路和東線高速公路為紐帶,合理規劃、科學利用海灣和沿線土地資源,把沿海部分海灣培育為國際化休閑度假社區,通過發展旅游業、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特色縣域經濟,把瓊東地區建設成為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生態環境優美的區域。

(二)扶持中部生態功能區建設。在實施中部市縣農民增收三年計劃的基礎上,編制和實施中部生態功能區建設規劃。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的基本思路,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首要任務,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增強水源涵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能力;積極發展旅游業、林業和農業及其他生態型產業,積極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加強重點城鎮建設,著力打造風情小鎮,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引導山區人口有序轉移;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抓緊編制和實施中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使中部地區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特色產業發達、農民共同富裕的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

(三)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全面實施《海南西部地區開發建設規劃綱要》,以特色資源為依托,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導,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基地、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和物流中心、能源和南海資源開發與服務基地、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和山海互動特色旅游目的地“五大”戰略定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強政策支持和改革開放力度,逐步使這一地區成為帶動海南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我國北部灣地區發展的戰略支點。

(四)增強瓊北綜合經濟區綜合承載和帶動能力。整合周邊地區資源,增強對外通道能力建設,改造提升汽車、制藥、飲料食品等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文化產業、商貿會展等服務業,振興旅游業,有序發展房地產業,培育光伏等新興產業,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把瓊北地區建設成為全省服務發展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進出島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增強以海口為龍頭的瓊北經濟區對全省輻射帶動和綜合服務的能力。

(五)提升瓊南旅游經濟圈發展水平。注重增強以三亞為龍頭的瓊南旅游經濟區對全省旅游業的帶動能力。建設好三亞熱帶海濱風景名勝區,將三亞打造成為世界級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以三亞為龍頭,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大型國際化旅游休閑度假區,重點發展療養休閑、商務會展、文體娛樂、大型體育文化賽事等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創新創意產業和以南繁育制種為重點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把瓊南地區建設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觀光休閑度假的核心區。

(六)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等特殊類地區的發展支持力度。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鼓勵全省其他地區帶動和幫助特殊類地區發展,加強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

第二節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按照全島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間,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風情小鎮,走出國際旅游島城鄉一體化的獨特路徑。

(一)科學統籌城鎮化布局。突出城鎮化的國際旅游島特色,按照統籌全島、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壯大經濟、完善功能的原則,突出熱帶海島特色,構建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城鎮-中心鎮四級城鎮化空間體系,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鎮化水平。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把重點放在中小城鎮建設上,切實保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利益,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

海口市要圍繞成為環北部灣和海南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全省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區域性交通樞紐和經貿文化交流中心等戰略定位,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品位之城。三亞市要繼續圍繞建設國際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的戰略定位,以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全方位對旅游要素和旅游設施進行國際化改造,努力把三亞建成生態環境優美、設施和服務功能完善、旅游業協調發展的世界級旅游城市。規劃建設好海南東西兩翼的區域中心城市,提升帶動周邊地區的功能。規劃建設好縣城鎮,加強與省域、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互補,發揮好統籌城鄉發展結合部的綜合服務功能。

(二)旅游風情小鎮建設。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的中心鎮,選擇一批地理位置、基礎設施、自然和人文環境較好的鄉鎮,以旅游化改造為手段,集中財力,分批實施,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小鎮。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把重點放在加快小城鎮建設和管理上,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利用海南特色的旅游資源,打造古村古鎮型、民族村寨型、生態觀光型等特色旅游小鎮。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穩妥推進撤并村建社區工程,進一步優化村莊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建設一批規模合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農村中心居民點。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海港漁村、黎村苗寨、熱帶風情鄉村。依托縣城和建制鎮,按照“規劃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原則,推動海口演豐鎮、云龍鎮、文昌東郊鎮、龍樓鎮、定安龍門鎮、瓊海博鰲鎮、會山鎮、萬寧興隆鎮、華潤希望小鎮、陵水新村鎮、三亞天涯鎮、屯昌楓木鎮、保亭三道鎮、五指山水滿鄉、瓊中營根鎮、白沙牙叉鎮、澄邁福山鎮、臨高新盈鎮、樂東尖峰鎮、鶯歌海鎮、昌江昌化鎮、儋州藍洋鎮、中和鎮、東方天安鄉、大田鎮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鎮的建設。

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把壯大縣域經濟擺在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好省直管市縣的體制優勢,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強化支持,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增強中小城鎮的產業聚集、吸納就業功能。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制度、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

(三)提高城鎮規劃管理水平。按照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新要求和綠色低碳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城鎮。城鎮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鎮公用設施建設。優化城市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建設商務區、經濟園區、居住區、行政辦公區、休閑度假區、生態景觀區等,高標準建設地下管網體系、綜合交通體系、信息網絡體系、生態環境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等基礎設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數字城市”建設,完善城市路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的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要注重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特色。

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積極有序推進農民轉市民。推動城市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資源向進城農民開放。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著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推進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加強對城市民族文化、風景名勝資源和山地、水系等生態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建設低碳城市。在旅游區、旅游重鎮和中心城市建設直接飲用自來水管網。結合征地搬遷,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小鎮,解決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建立治理交通擁堵、違章違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長效機制。

第五章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省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下大力氣愛護好、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這是海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要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實施好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三項行動,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不斷完善有利于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海南“綠色低碳島”品牌,使海南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實施資源節約行動

實施節約優先戰略是緩解資源約束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資源管理觀,由外延粗放利用資源向內涵集約利用資源轉變,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逐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提高全省能源資源利用水平。

(一)強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嚴格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會節約能源資源潛力。提高公民節電、節水等節約意識。節能方面,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提高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徹底淘汰立窯水泥、黏土磚等落后產能。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大力推廣蓄能、變頻、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節能電機等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節水方面,繼續抓好農業節水灌溉,加大工業節水技改力度和促進循環用水。在城區強制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和節水設備,擴大再生水利用。嚴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嚴禁濫采地下水。節地方面,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嚴格土地用途管理,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爭取建成國家集約節約用地試點示范區。統籌全省土地儲備,增強省級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節材方面,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全省城市、農村實行禁止或逐步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黏土磚,加強木材節約和循環利用。

(二)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從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入手,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幅度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加快循環經濟區建設。繼續推進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區、老城開發區、昌江工業區等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加強以余熱利用、冶金廢物利用、粉煤灰回收利用等行業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建設。以沼氣為紐帶,推進畜禽養殖業廢棄物、糖業蔗渣等綜合利用,發展循環農業。以城鎮和旅游區為重點,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全島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利用體系,發展再生資源產業,促進垃圾資源化利用。

(三)推動低碳產業發展。編制和實施全省低碳技術應用與推廣計劃,優化能源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積極推動低碳產業發展,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轉型。加強蓄能、變頻、建筑節能等低碳技術和潔凈煤、新能源汽車、節能燈等產品推廣應用。力爭“十二五”時期海口市、三亞市公交車、出租車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更高排放標準的汽車清潔燃料,完善汽車加氣、充電站點的布局和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城鎮、低碳工業園區和低碳旅游景區試點,加大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開工建設中日合作萬泉樂城太陽與水示范區項目。

第二節 實施環境保護行動

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著力完成重點流域綜合整治、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海洋環境保護等四大主要任務,確保全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

(一)加強水源保護。加強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三大流域和松濤水庫等有集中飲用水供水任務的水庫水污染防治。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推行水源保護區內退耕還林和保護性耕作,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建立健全水質監測定期報告制度及重點河流市縣跨界面斷面水質控制和考核機制,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二)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編制和實施新一輪城鎮污水處理控制性規劃和垃圾處理控制性規劃,進一步完善城市(鎮)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到2015年,全省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以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及外資參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費征收政策,建立治污設施正常運營保障機制。完善城鎮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提高環衛工人裝備水平和待遇;加強城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件責任追究制度。建成海口、昌江危險物處置的相關設施。加強對建筑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管。加強城市自然生態建設和保護,合理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涂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三)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海南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加快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工程建設,落實國家“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在全省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市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繼續加強沼氣工程建設,新增農村戶用沼氣20萬戶、總數達到66.5萬戶、基本普及戶用沼氣,推進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環境衛生工作,不斷提升文明生態村鎮建設水平。

(四)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強化城市海岸帶環境保護,嚴禁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海。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岸線、灘涂資源,禁止不合理開發活動,防止灘涂及海水養殖造成的污染。建立跨部門的海上溢油監測與應急體系,提高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建立南海海域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制度和公報制度,保持良好的海洋環境。

第三節 實施生態保護行動

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積極探索和諧綠色發展之路。始終保持海南的森林覆蓋率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把海南真正建成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

(一)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水源地、重要海域的建設、保護和管理,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繼續推進海防林建設和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三邊防護林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未來五年,對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西部荒漠化土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等重點生態區域實施造林綠化和還林,使全省天然林覆蓋率穩定在18%左右,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并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和增加森林碳匯。同時做好城鄉園林化建設,擴大花梨木等熱帶名貴樹木的種植。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繼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加大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投入。建立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

(二)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保護。合理確定各類生態資源的功能定位,集約、限額建設征占林地、濕地、綠地資源。加強對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漁業資源開發保護。合理劃分功能區、集約利用開發海岸線,保護沿海防護林帶、紅樹林、海濱濕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規范海域使用秩序。

第六章科教興瓊和人才強省

加快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支撐,人才是關鍵。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隊伍。

第一節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創新驅動、引進集成、示范推廣、跨越發展”的思路,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重點放在事關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上。推動我省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撐。到2015年,全省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1.5%左右,科技財政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件)年均增長15%,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提高海南優勢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熱帶特色農業方面,重點發展熱帶農業新品種開發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新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方面,重點發展深海養殖、海洋油氣資源深加工催化技術、海洋藥物研發、海洋工程裝備維修與制造等新技術。生物與新醫藥制備方面,重點發展特色香料的研究開發、南藥、生物醫藥等新技術。應用軟件及網絡方面,重點發展軟件關鍵技術及應用系統、應用軟件、新一代網絡技術及應用等新技術。旅游產品與旅游裝備開發方面,重點發展開發旅游新產品、發展旅游裝備制造等新技術。現代服務業支撐平臺與系統方面,重點發展數字旅游平臺與體系、電子商務平臺、電子政務系統、現代物流管理系統、創意產業等新技術。環境保護與監測方面,重點發展廢棄物處置與循環利用技術研究、清潔生產技術研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等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方面,重點發展新型材料研發與應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新技術。

(二)推進科技園區與科技基礎平臺建設。重點建設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口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海南生態軟件園、三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儋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定安塔嶺高新技術園區等。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共享、科研實驗、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科研合作、科學普及與應用技術推廣等平臺的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三)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實施對科技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減免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加政府財政投資,增加農業科技"110"的資金投入。加快高科技產業與金融的有效結合,創立區域性創投引導基金,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資金、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投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服務。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提高全社會創新效率,促進知識成果傳播、轉化、應用。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努力在優勢特色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

第二節 優先發展教育

繼續把教育優先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落實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教育工作方針。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海南的教育質量與水平。到2015年,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中央核定的比例。

(一)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和收費標準,建立幼兒園準入和督導制度,規范辦園行為。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充分利用布局調整的農村富余校舍和教育資源發展學前教育,每個鄉鎮至少辦好一所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公辦中心幼兒園。到2015年,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60%以上,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

(二)高質量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所有城鄉適齡兒童少年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目標。實施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創建和標準化建設工程。實現90%以上的農村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和縣級以上規范化學校要求。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用五年時間,重建校舍100萬平方米,加固校舍155萬平方米,使中小學校舍都達到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為教育扶貧移民孩子提供3萬個優質學位。實施中小學多媒體進教室工程,計算機網絡“班班通”,基本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實現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圖書、教學儀器設備等配置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實施特殊教育發展工程,在全島東、中、西三個區域各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繼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三)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施優質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工程,使全省普通高中學校的教學儀器設備基本達標,每個市縣至少有一所重點普通高中達到省一級學校辦學標準,現有省一級學校要達到“甲等”標準。

(四)基本實現中等職業免費教育。努力構建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未來五年,投入12.9億元,基本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免住宿費。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投入6億元,重點建設37所中等職業學校,大力支持建設國家示范學校和國家優質特色學校,推進職業教育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

(下轉A6版)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