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積極推進防災避難場所建設
一是結合城鎮防災規劃和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基本建立具有綜合防災特點的防災避難和災后安置體系,完善相關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大幅提高我國城鎮應急救災能力。
二是制定《城鎮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范》,進行避難場所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完善避難場所各項防災功能。在固定防災避難場所建設中,加強防災避難功能審查,嚴格工程質量監管;建立和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確保防災避難場所的保障能力;結合城鎮詳細規劃和社區建設,開展防災避難場所和疏散道路整治,以及高密度城區防災據點建設。
三是建立以城鎮人均防災避難場所有效疏散面積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體系,確保各類防災避難場所的規劃布局、服務范圍、用地規模和道路、給水、電力、排水等配套基礎設施滿足城鎮應急避難需要。
(四)確保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能力
一是提高新建市政公用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在立項、選址和方案論證階段,研究地震、臺風、雨雪冰凍、暴雨等災害防御措施;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抗災設防的專項審查或論證;在施工圖審查中把抗災設防質量作為審查的重要內容;在施工階段加強工程質量監管,提高工程質量安全水平。
二是提高現有市政公用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市政公用設施定期防災安全評價制度,及時維護、鑒定、維修;開展重點地區城鎮道路、給排水、燃氣等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能力安全排查工作;對早期建設的抗災標準偏低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抗災設防。
三是加強市政公用設施防災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設、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的安全監測和應急處置設施,提高燃氣、軌道交通等設施突發災害緊急自動處置能力;加強災后應急設施建設,研發災后應急搶修、緊急恢復技術。
(五)提高城鄉房屋建筑抗災能力
一是開展對學校、醫院和體育館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鑒定和加固工作。研究編制大型公共建筑抗災評估技術指南,對未能達到防災安全要求的公共建筑進行加固改造;完善公共建筑的各類防災設施,加強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監測與預警功能,增強其全壽命期內的綜合抗災能力;繼續開展中小學校舍加固改造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學校舍的綜合防災能力。
二是提升舊城區及城中村房屋抗災能力。結合城中村改造、農居改造、危房改造等工作,提高城中村及舊城區房屋建筑的抗震、抗風、防澇能力。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有條件的地區,應制定有針對性的區域抗震防災政策措施,對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抗震鑒定,并限期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三是提高村鎮工程的抗災能力。加強對農村民居抗災設防的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逐步建立村鎮防災服務體系;加強村鎮住宅圖集的推廣使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民居抗震新技術、新材料研究與應用;組織村鎮工程防災技術培訓,提高基層工程技術人員防災意識。
四是開展具有歷史價值建筑的防災保護。吸取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大量文物和古建筑損毀的教訓,研究各類具有歷史價值建筑的防災減災目標、抗災設防標準和防災減災措施,并開展抗災鑒定和加固試點,提高其抗災能力。
(六)提高災害應急和恢復重建能力
一是制定和完善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類防災應急預案。根據當地災害特點,制定和完善各類防災應急預案,明確人員職責和操作流程;加強對重要次生災害源的監控,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開展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及基礎數據的災備系統建設。
二是建立健全住房城鄉建設系統災害信息收集、上報渠道。加強部門間協調與聯系,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建立數字化信息系統和信息報送制度,明確負責災害信息上報的機構、人員,保證災害情況及時上報;收集、研究國內外自然災害案例和應急工作措施,改善應急決策機制。
三是加強對災后恢復重建的指導。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指導災區制定重建方案;確定合理的抗災設防標準;加強質量監管,提高對恢復重建工程的抗災能力;加強對農村房屋災后重建的技術指導,積極推廣應用農房抗災實用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隊伍建設與政策研究
一是加強城鄉建設防災減災管理和專家隊伍的建設。落實防災減災行政首長負責制;完善住房城鄉建設系統防災減災工作制度,保障人員、經費、設備等工作條件;建立有效的專家參與防災減災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類防災減災專家委員會輔助決策作用。
二是做好搶險搶修和應急鑒定隊伍建設及物資準備。整合設計、施工和科研等單位的技術力量,建立平災結合的房屋建筑應急鑒定隊伍;建立機動靈活、裝備精良的市政公用設施搶險搶修專業隊伍;通過培訓、演練,提高搶險搶修和應急鑒定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技術水平。
三是積極探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城鄉建設防災減災投入機制。建立應急評估和工程搶險的激勵政策和投入補償機制;研究應用隔震減震等抗災新技術的激勵政策,提高行業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配合相關部門推行災害保險機制,提高社會對災害的承受能力。
(二)推動抗災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
一是加大城鄉建設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的投入。依托現有科研力量分區、分級設立城鄉建設防災減災研究中心,建立科研基地支撐體系;針對不同區域的地理、經濟條件,開展城鎮群災害綜合防御體系試點研究;加強對學校、醫院和體育館等大型公共建筑防災技術的研究;加強對應急保障基礎設施預警保護、應急搶修及安全恢復等技術的研究。
二是強化城鄉防災減災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應用。鼓勵各地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技術應用試點;支持實用抗震、抗風、防火等各類防災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并積極、穩妥地推廣應用;制定、完善技術配套措施,提高設計施工企業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三是指導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抗震能力普查。按照平震結合的原則,結合數字化城市建設,充分利用抗震防災規劃編制資料建立、健全城市抗震防災信息數據系統,并隨著城市建設、改造同步更新相關數據,保障災害發生時盡快掌握相關基礎資料。
(三)開展防災減災教育與國際合作
一是推動城鄉建設防災減災普及教育。積極開展對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級領導干部防災和應急管理培訓;加強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從業人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定期組織各種防災演習、演練;加強注冊城市規劃師、注冊建造師、注冊建筑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防災減災內容。
二是積極開展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相關人員對國際減災管理及技術方面的調研,學習國外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及管理經驗;積極支持中外學術研討,共享減災信息與技術;通過試點建設,加強對國際防災減災先進經驗技術的利用和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