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對象:山東省微山縣部分流失到外市縣就讀的中小學生及家長。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
調查時間:2006年11月——2007年2月。
調查情況: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67份,問卷回收率89%。其中有效問卷226份,回收問卷有效率84.64%;訪談學生、家長30例。
中小學生異地求學現象特指中小學生不是因為父母工作、戶口遷移等合理因素而求學,而是因為家長或學生認為在本地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流失到所謂“教學先進、升學率高”的外縣、區中小學去就讀的一種不正常的求學現象。
為孩子家長盲目追名校
——異地求學的原因
家長訪談錄:“聽棗莊市某民辦學校宣傳說,該校從小學就實行雙語教學。為了讓孩子早點接觸英語,再加上周圍好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到薛城去上學了,不讓孩子去,總覺得孩子將來的學習會吃虧,所以在孩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花高價把他送到這個學校就讀了。”
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學生中聽招生學校的宣傳或者是在父母和親朋好友的勸說下而到異地求學的占絕大部分,而自己想去異地求學的僅占小部分。
——學生家長的職業
家長訪談錄:“我和丈夫都在學校工作,女兒已經工作了,小兒子初中在我們鎮一中畢業,成績在年級一直名列前茅,經濟上又不困難。為了保險,我們就把兒子送到棗莊市某重點高中。”
從此項調查結果可知,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中尤以經商和農民家庭居多。這是因為經商的家庭做生意忙,沒有多余時間照顧孩子的學習,經濟條件好轉以后,就把子女送到一個“封閉式”學校,期望能考上一個好大學。農民家庭的孩子異地求學多,是因為此次調查地點主要是在鄉鎮進行,地處農村,農民占當地人口的絕大多數。
據調查,異地求學學生的家庭年收入大多數低于2萬元,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家庭只有13.72%。可見,大部分家庭年收入還不是很高。
——異地求學學雜費
學生訪談錄:“我小學二年級到薛城區某學校上學,小學和初中每年交2000元建校費,還要像當地的學生一樣交學雜費和資料費、校服費、音樂器材費、美術用品費、住宿費等。初中畢業后,我沒有考上棗莊市某重點高中,爸爸托人一次性交了16000元“高價費”,此外每年學雜費、教材費、住宿費等還要約3000元。”
大部分異地就讀的學生每年的學雜費都不低,70%多的學生每年的學雜費在1000元以上,比在戶籍地上學按正常標準交學雜費要高得多。部分異地就讀學生的學雜費占其家庭開支的絕大部分。
——學雜費之外的消費
學生訪談錄:“我在棗莊市某重點中學上學,每個月生活費約200元左右,再加上零花錢、手機費、給同學過生日、來回路費等等,基本都在300多元。”
從此項調查分析可知,學雜費之外的月消費在200元以上的學生占了82.5%。在外上學一年按10個月算,一個學生一年就花2000元以上,只有少數學生的月消費在100元以下。約有3.1%的學生月消費在400元以上,一年就超過4000元;再加上高額的學雜費,已經給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部分學生不僅沒有實現家長送其出外求學的目的,反而養成小小年紀就攀比吃穿,奢侈浪費、花錢大手大腳的壞毛病。
——出去前后成績對比(見附表)
學生訪談錄:“老師您知道,在韓莊一中時,我的成績比厲某好些,一直是年級前一二名。初中畢業后我考上了棗莊市某重點高中,他考上了微山一中。三年后,他的高考成績是655分,我考了638分。現在看來,我感覺兩邊老師的水平差不多,成績好的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到縣區一中這類的重點高中都差不多。”
調查和訪談都顯示,學生在送出去之前,成績優秀的占32.74%,送出去之后的優秀率反而有所下降,良和一般的比率略有增加,成績差的學生反而成倍增加。這說明一部分中小學生遠離家庭以后,家長的教育監督作用減弱,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在周圍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沾染上逃學、上網、吸煙、喝酒甚至結伙打架的惡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是好苗哪里都能成材
政府要加強宣傳,嚴防外地“掐尖”。首先,流失學生的地區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學軟硬件設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大力表彰在本地就讀的優秀學生。其次,政府要通過宣傳,讓人們明白外縣區重點高中如果不“掐尖”,他們的高考上線人數就不會那么高;反之,如果這一部分優秀的學生不流失到外縣高中,本縣的升學率就會上去。
學校要加強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制訂出科學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師的業務成長。教師要刻苦鉆研教學業務,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加吸引力。
家長要提高認識,進行科學分析。家長不要盲目聽信外地招生學校的宣傳,對所謂的外地“名校”,要有正確的認識,進行科學分析。優秀的學生只要認真學習無論在哪里,都會很優秀,在本地上學也能考上好的學校,還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不愛學習的學生到了外地也不可能提高成績。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社會,需要的是多層次的人才,孩子能夠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才是最重要的。考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量力而行!(郭方彬 張宜美)
編后
古有“孟母三遷”,今天的一些家長卻舍近求遠,異地擇校。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選取“名校”為的是孩子的發展。而一些“名校”異地招生卻是為了“掐尖”,為了提升自己學校的升學率,讓自己更加有“名”。這種現象與我們所推行的教育均衡發展是相悖的。希望這個問題能引起方方面面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