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認識出生于90后的中職學生?在日前舉行的“聚焦課堂——今天怎樣教學生”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論壇上,一份關于上海中職教學現狀的調查顯示:有八成教師認可社會上流傳的“中職學生是‘差生’”的觀點,但多數校長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是一些評價標準出了問題,“如用多元評價標準,‘差生’并不差。”一批教育專家發出呼吁:不要誤讀“中職生”,他們也一樣能夠成才。
調查顯示,教師中認可“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中職學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師表示“不同意”。教師認為學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學習習慣差”,第2位是“行為習慣差”,第3位是“學習基礎差”。
有66%的校長認為,所謂“差生”,只是目前“選拔性升學制度下”形成的一個“客觀事實”,19.6%的校長將“差生”的說法歸結為“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不高的必然評價”。
調查分析了“差生”觀點形成的原因:隨著高校擴招,中學生更多選擇上普通高中然后報考大學,報考中職相對減少,致使中職錄取分數總體上走低,生源質量下降;從中職畢業生的大部分就業崗位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看,屬于相對低收入行列。對此,不少專家指出,我國傳統的選拔性知識考試,以語言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為標準。用這樣的考試為依據,來判斷“好生”或“差生”,顯然以偏概全。另外,人才市場供求規律的作用,政府對高技能人才的積極評價導向,必將逐漸改變輕視技能型工作的傳統觀念,中職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在收入報酬和社會地位上也在向上提升。
上海名教師基地主持人馮偉國教授認為,要正確認識中職生,首先應改變我們自己的立場和視角。我們絕大多數教師是由所謂“精英”模式中走過來的,因此在評價學生中會有一些框框。他強調,必須積極探索多元評價機制,拓寬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在體制和機制上為中職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