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利是北京大學電子系應屆本科畢業生。去年年底,他就和成都的一家外企簽了約,然后一直把心思放在畢業設計上。可是今年5月底,他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的3名應屆畢業生一起,策劃了一場“集體毀約”:4個人一起辭去了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相約來到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災嚴重的的東風汽輪機廠工作。
“我們幾個人都是綿竹高中的學生”,文利說,“我選擇去災區工作,絕不是一時的沖動”。當人大的那名同學在QQ群上提出這個建議時,得到了其他幾人的一致贊同。“這是經過許多天深思熟慮之后才作出的選擇。選擇意味著責任,我們既然選擇了災區,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去做好我們的工作”。同樣令人感動的是,當這幾名同學的簽約單位聽說他們是要回綿竹建設受災的家鄉時,都沒有為難這些“毀約”的學生,痛快地放了人。
昨天文利在家鄉看到自己的高中老師,老師聽說了這幾個同學的做法,很感動,也為自己的學生感到驕傲。
到現在,文利也不知道自己在東汽的待遇如何。可是他很樂觀:“我們有宿舍,有食堂,有吃有住,就行了!”這幾天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在為災區的重建工作忙碌著,他越發感到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很多志愿者都不是綿陽人,卻在這里重建我們的家鄉。這里怎么能沒有我們的身影呢?
實際上,在全國各地,“毀約”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
湖北人王斌是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生,他早已聯系好了上海供電能源杭州分公司的工作。地震發生后,他決定放棄去杭州,到災區去工作。當他了解到東方汽輪機廠在地震中損失嚴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恢復重建時,便毫不猶豫地與東方汽輪機廠人力資源部取得聯系,請求能到該廠工作。他的這種請求讓經歷磨難的東汽人很振奮,僅僅半個小時就同意了。
放棄發達地區的工作,而選擇去地震災區,王斌說:“地震災區更需要我們。”他在為成為一個新的四川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南開大學商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曹莉莉,本已簽約青島的一家公司,待遇很高。但是她向單位說自己要去西部志愿服務一年,公司表示了理解。她說,選擇去西部是受到了抗震救災精神的洗禮。
還有不少應屆畢業生在地震前已經簽約地震災區的企業。地震發生后,一些親朋好友勸告他們: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換個地方吧。但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選擇。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2008屆碩士畢業生楊培志的求職之路有些不同尋常。5月12日地震來臨時,他正在前往成都的列車上,準備參加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面試。這家我國重點發電設備生產企業,在地震中損失嚴重。
隨著幾次劇烈的顛簸,列車停在廣元和江油之間的山路上。一天一夜之后,火車開始緩緩前行,途經江油、綿陽等重災區,沿途看到坍塌的房屋、破損的街道、受傷的人群。在晚點28個小時之后,火車于13日晚上10點到達成都。
在面試時,楊培志得知,公司下屬單位——東方汽輪機廠損失嚴重。“面試結束返校之后,我曾經迷茫過,彷徨過,因為如果我應聘成功,東方汽輪機廠將是我未來工作的常駐地。”
就在楊培志為工作左右為難的時候,他腦海中時常浮現出災區那一只只等待救援的手,那一雙雙渴求幫助的眼睛,那一顆顆需要撫慰的心靈。“每每被那些在抗震救災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跡感動著,被溫總理那句‘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盡百倍努力!’的話語感動著。”當公司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通知他被錄用并詢問他是否愿意加入公司時,楊培志的回答是:“我愿意!”
白瑞瑞是北京科技大學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在地震之前,他就確定了自己要去德陽的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地震后,家人很擔心,勸他放棄這個工作,換一個地方。無奈之下,6月28日學校放假后,白瑞瑞回到老家,做父母的工作。“國家正在大力重建災區,肯定不會有事情的。況且,這個崗位非常適合我的專業,我可以在這里大展拳腳。”他說。
父母的工作做通了。離7月15日報到的日子還有一段時間,白瑞瑞等不到那個時候。很快他就要從陜西榆林老家奔赴四川德陽。“我想盡快到那邊去,即使沒有報到,做點別的事情也可以啊。”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清華大學奔赴四川、重慶、陜西和甘肅等受災地區工作的畢業生就有200多人。在同樣的區域,天津大學有172名畢業生。南開大學奔赴地震災區工作的畢業生有98人。西安交通大學到地震災區工作的畢業生有100多名,其中,去四川重災區東方汽輪機廠工作的就有近20人,還有一些畢業生去了陜西省漢中市的中心醫院和人民醫院,其他則分散于四川和陜西的各個受災地區。
不管自己的家鄉是不是地震災區,越來越多的學子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著地震時最響亮的一句口號:我們都是四川人。
“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趨利避害,要擔起震后恢復重建的重擔,在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奉獻青春,這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西安交大學子的聲音代表了奔赴災區工作的學子們的心聲。(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