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志愿者正在為接受現場治療的運動員遮擋。北京奧運會開幕以來,各比賽場館內志愿者們分兵把口、各司其職,為運動員、媒體記者、觀眾提供著優質專業的服務,用自己的奉獻和熱情為賽事順利、有序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本報訊(記者 唐景莉 實習生 沈瀟迪 曾靦)奧運會期間,北京各比賽場館活躍著一支特殊的服務隊伍——“奧運賽時實習生”。他們不是正式工作人員,卻協助其他受薪人員工作,擔任他們的“副手”。
李照煦,國家體育館攝影服務處攝影副經理,也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奧運碩士班的學生。他告訴記者:“這次服務奧運會的經歷對個人成長非常有益,我能近距離地觀察到全世界最為優秀、最為敬業的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狀態。”
奧運會是一項國際性、綜合性的體育賽事。小到一張入場券的設計,大到整個賽事的日程安排,都需要專門人才。我國一些高校把準奧運脈搏,開設出一些針對奧運的新專業,培養了既懂專業又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為北京奧運培養了人才。
2004年,北京體育大學針對奧運開設了“體育管理碩士專業”;2005年,北京聯合大學東方信息學院開設了“體育場館信息管理專業”;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招收20名新聞學專業(奧運報道方向)和20名傳播學專業(奧運攝影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招收15名“奧運新聞專業”研究生,北京工業大學招收60名“奧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研究生。
高校大多對“奧運專業”學生采取了“三段式”培養模式。北京大學招收媒體運營方向的“奧運碩士生”,第一階段為課程學習階段,以學校的培養為主,學習專業知識。第二階段是他們的專業實習階段,由北京大學與北京奧組委考核合格后,以實習人員身份參與北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的工作,為籌備和組織北京奧運會服務。第三階段是返校繼續學習的階段,主要完成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工作。
北聯大東方信息學院開設的“體育場館信息管理專業”首批學生共70人。奧運會期間他們成為我國首批現代化體育場館管理人才。
“奧運專業”之所以倍受青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奧組委實習。2005年,北京奧組委與首都地區16所高校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確定共同培養706名北京奧運會賽時實習生。后來北京奧組委新增120名賽時實習生,共計826名,涉及外語、新聞傳播、物流、法律等9個專業領域。
“奧運賽時實習生”是國際上的通行稱謂。他們是由其所在學校按照國家的政策統一招收的全日制在校學生,通過高校與北京奧組委的合作培養,有針對性地完成相關課程,在實習階段參加北京奧組委開展的各項籌辦工作,實習時間大致在半年至一年。實習生將能在奧運會這個大舞臺上接觸到國際最強的同行,獲得一次難得的實習良機。
鄧紅蘭,北京工業大學“奧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碩士生,如今她有了一個頗為響亮的頭銜——奧運國際廣播中心IT副經理。談起當年選擇奧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她依然感慨萬千:“當初就想,能夠有在奧組委實習的機會,為奧運會作貢獻,那是很難得、很光榮的。”就是這樣一個選擇,讓她在這個繁忙的季節里有了很多收獲。“每天早9點到晚6點是我們的工作時間。”紅蘭說,“碰到任務重的時候,大家都自覺地加班。”
實習生能夠擔起奧運籌備的這份重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校的培養理念。據北京工業大學奧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周珂老師介紹,學校對“奧運生”專業技術上的要求與普通生是一樣嚴格的。服務奧運對學生的專業水平是一個挑戰,他們可以在實踐中鞏固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
|